课件编号2507342

包楞调 教学设计 (4)

日期:2024-05-27 科目:音乐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3次 大小:1125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包楞调,教学设计
  • cover
包楞调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民歌,感受齐鲁燕赵音乐文化特点,欣赏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民歌,感受我国民歌的流变性。 2、掌握“鱼咬尾”这种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形式,并能够灵活运用、创编旋律。 2学情分析 1、学生基础差,胆子小,缺乏表演自我的能力。 2、学生基础差,基本不会分析曲子,抓不住音乐文化的特点。 3、学生对音乐的学习,观念不正确。 3重点难点 1、了解《包楞调》 《沂蒙山小调》 《孟姜女》等齐鲁燕赵音乐的特点。 2、了解并掌握“鱼咬尾”这种传统音乐的创作手法,并完成创编旋律。 3、体会不同地区音乐作品的音乐境界,并掌握民歌的流动性。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 1、教师:(出示地图)你们知道战国时期齐鲁燕赵等国是现在我国的哪些省份吗? 学生:包括山东、河北、北京、天津及苏北徐州地区。春秋战国时期这一代属齐鲁燕赵。 2、教师:今天,就由老师领同学们进入齐鲁燕赵的音乐世界。 由地图或老师讲解导入,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活动2【讲授】新课教学 1、欣赏《包楞调》 (1)教师:聆听歌曲,说一说这首歌曲中给你最突出的印象是什么?它对歌曲的情绪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包楞楞楞”这些衬词的印象最突出,它们使歌曲情绪既开朗又活泼。 教师:这是一首流行于山东成武县一带的民歌,因衬词“包愣愣”而得名。 (2)教师:请同学们跟随钢琴演唱音程 学生演唱 (3)教师:下面,我们一同来欣赏《包楞调》(出示谱例),请大家跟录音模唱或选唱自己喜欢的歌曲片段。 (4)教师:下面我们再来听一首《太阳出来喜洋洋》与《包楞调》进行对比,找出两首音乐作品中相同的地方。21·cn·jy·com 学生:两首歌曲中都使用了衬词。 (设计意图) 本环节教师采用先请大家跟录音模唱或选唱自己喜欢的歌曲片段,再引导学生分析歌曲旋律特点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其对歌曲表现欢乐情绪所起的作用。用欣赏《太阳出来喜洋洋》这首学生熟悉的歌曲,让学生了解民歌中根据地方方言的不同,加衬词和衬句也有所不同。 2、欣赏《沂蒙山小调》 (1)教师:聆听歌曲,请同学们为歌曲划分乐句。 学生思考并划分乐句 (2)教师:请同学们边听音乐,边仔细观察乐谱,找出旋律发展的规律。 学生听音乐并回答 (3)教师(出示图例):这条旋律的发展规律我们称之为“鱼咬尾”。鱼咬尾是指前一乐句的结束与下一句的第一个音相同,也叫衔尾式、接龙式或连锁传递,是中国传统中发展旋律的一种常用方法。21cnjy.com (4)教师: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创编旋律。 3、欣赏不同版本的《孟姜女》 教师播放江苏和河北两个地区的民歌《孟姜女》的音响。 教师:不同地区的《孟姜女》有什么异同? 学生回答(河北民歌节奏密集,可以说是江苏民歌基础上加花形成的。 【设计意图】 1、让学生在欣赏、观察与思考中,认识民歌的流变性,而这一特点的形成是由地方语言、地理环境等因素决定的。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通过江苏民歌《孟姜女》的曲谱分析,验证、巩固“鱼咬尾”这种音乐发展手法。 活动3【练习】课堂小结 教学效果评价设计 一、评价方式 本课的学习效果评价方式包括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教师评价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学生自评主要体现在是否认识“鱼咬尾”这种民族音乐的发展手法,能否运用这种方法创作简单旋律,是否理解民歌的流变性等方面。21教育网 二、评价量规 1、学生能在欣赏、演唱《沂蒙山小调》中发现、认识“鱼咬尾”这种民族音乐的发展手法,在欣赏江苏民歌《孟姜女》中巩固对“鱼咬尾”这种知识的认同,并能运用这一手法创编简单旋律。 2、在欣赏不同地区民歌《孟姜女》中感受到民歌的地域和流变性。 活动4【作业】作业 同学们:放学后请用“鱼咬尾”这种音乐手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