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543339

2017年高考语文复习必背知识小册:第3章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素材 查看:60次 大小:2586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2017年,高考,语文,复习,必背,知识
  • cover
2017高考语文复习必背知识小册 目 录 第一章、常用常考成语 第二章、《考试大纲》规定的必背篇目 第三章、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第四章、常见文言实词120例 第五章、常见文言虚词 第三章、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一、古代称谓 1.谦称与尊称 (1)自谦称谓 古代的自谦称谓,大都带有“卑、下、鄙、贱、愚、小”等语素,如“卑人、下愚、鄙人、贱子、小可”等;或者是带有这种意思的词语,如“仆、臣、不肖、不才、不佞”等,表明自己地位卑微,才疏学浅。不但称呼自己有谦称,称呼自己的亲属也有谦称。如: “家”常用作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长的人,如家父、家母、家兄。 “舍”常用作称比自己年幼的亲属,如舍弟、舍妹。 “先”常用作称已去世的己方长者,如先帝、先父、先母。 “亡”常用作称同辈的去世者,如亡妻、亡弟。 (2)尊称称谓 自谦称谓是以卑己的方式间接向对方表示礼敬,而尊称称谓是直接向对方表达敬意。其方法有四种:①称人之字。例: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君实”是司马光的字。②称人以美德之辞、美称词语。古人多用“君”“子”“公”“先生”等。③称人以爵位、职衔、身份。④称人以其近侍、所在。这类尊称多用于君王、尊者。常用的词语有“陛下”“阁下”“殿下”“足下”“执事”等。 2.年龄称谓 襁褓(qiǎnɡ bǎo):未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总角:幼年泛称。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及笄(jī):女子十五岁。 弱冠:男子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半百:五十岁。 耳顺之年:六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耄耋(mào dié)之年:八九十岁。 期颐(jī yí):一百岁。 3.亲属关系称谓 过去曾有人把中国古代的社会叫宗法社会。宗法是以家族为中心,根据血统远近区分嫡庶亲疏的一种等级制度。先解释两个概念: 六亲:父母妻子兄弟。 九族:有两种解释,一是纵向的,指的是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一是横向的,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古代一人犯罪,常常牵连到亲属也被杀戮,所谓灭三族,指父母兄弟妻子;所谓诛九族,包括从高祖到玄孙的直系亲属,以及旁系亲属中的兄弟、堂兄弟等。这是封建专制时代惨无人道的刑法。 再看古代的亲属称谓: 父之父为祖父,父之母为祖母;祖之父母为曾祖父、曾祖母;曾祖之父母为高祖父、高祖母。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母之父为外祖父,母之母为外祖母。妻之父为岳父(丈人、泰山),妻之母为岳母(丈母、泰水)。夫之父为公(舅),夫之母为婆(姑),连称为公婆或舅姑。如唐代朱庆馀《闺意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这里的“舅姑”即公婆。 兄弟排行:伯———老大,仲———老二,———老三,季———排行最小。 二、姓名字号 1.名字 名字是名和字的合称。名是社会交往中每一个人的代号。古人对命名非常重视。据《礼记》记载,孩子出生三个月,父母要选择良辰吉日为孩子举行命名仪式。而在正式命名之前往往还有乳名,又叫小名。如曹操小名阿瞒,刘禅小名阿斗,刘裕小名寄奴,至今农村还有取小名的习惯,目的是为了容易养育,避免娇贵,故多以贱物为名,如阿毛、二狗、石头、锁柱、铁蛋等等。 人到成年,又要取一个名字,就是“字”。古礼,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结发加笄时取字。取字时一般遵循“名字相应”和“字以表德”的原则,即“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互为表里的,所以又叫“表字”。 名和字既然互为表里,两者往往就有意义上的联系。这些联系主要有: (1)同义的:班固,字孟坚;曹操,字孟德;许慎,字叔重。 (2)反义的:端木赐,字子贡;韩愈,字退之;王念孙,字怀祖。 (3)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