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8890

属对

日期:2024-06-27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49次 大小:465739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属对
  • cover
课件205张PPT。?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宋)王安石 元 日起源 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对联历史 对联,常张贴、悬挂在或镌刻于门上、柱子上。又叫对子、楹联、楹帖、联语。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体制短小、文字精练、历史悠久、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学形式。 对联是从律诗中的对仗脱胎而来的。律诗中的对偶,叫对仗。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是“对仗”的来历。 对联的历史,源远流长,一般认为起源于五代,成熟于两宋,鼎盛于明清,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闻乐见,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各样生活场景和名胜古迹,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清代康熙、乾隆都有“到此一题”的雅兴,铁齿铜牙的纪晓岚、胸有成竹的郑板桥等对联高手也随之诞生。对联主要类型有春联、贺联、挽联、赠联等。 对联的来历 桃符 南朝 五代 联语 中华第一联《茅亭客话》 蜀后主孟昶 宋代受诗词的影响,对联在对仗方面前进了一大步。大诗人陆游就曾为自己的书房题联: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话流年 《簪去楼杂记》记载:朱元璋建都京城之后,曾下令“凡公卿士庶门第,须加春联一副”,他本人也带头写了一副对联送与徐达--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明代对联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 清代是对联的繁荣期,不论在内容的开拓还是在艺术的成熟上,都是前所未有的。 如吴敬梓作的提示人生哲理的: 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 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 冯玉祥将军送给理发铺的:中国青年反对帝国主义刁难的“倭寇不除,有何颜面对镜? 国仇未报,负此头颅为人!”“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 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对 联 的 应 用 范 围 从种类说,由春联一种逐渐发展到贺婚祝寿、交际装饰、吊丧悯死等十多种类。 从阶层说,三教九流,七十二行,人人都可使用对联。 从场所说,从高堂华厦到小庐茅舍,以至名胜古迹,猪栏牛舍等都可悬挂。 它能表达意境和情感。对 联 广 泛 使 用 的 原 因 它有装饰点缀、衬托人们感情的作用。课文链接 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到: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厉害,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对联的故事闭门推出窗前月 投石冲开水底天 秦观和苏小妹的故事王羲之故事 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今朝至 昨夜行 纪晓岚的故事(一) 两碟豆 一瓯油 两蝶斗 一鸥游 林间两蝶斗 水上一鸥游 纪晓岚的故事(二) 清乾隆五十年在乾清宫设千叟宴,内有一叟一百四十一岁。 乾隆出联: 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 纪晓岚对曰: 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家藏万卷书 门对千根竹长短有无明人解缙的故事 还有一次,解缙放学回家。走到一个土地庙前,看见有两个秀才在庙门口下棋,一个秀才说: 天当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 另一个秀才答对不出,解缙代替他续了下联: 地作琵琶路为弦,哪个能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