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32562

《再别康桥》教案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76次 大小:741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再别康桥,教案
  • cover
《再别康桥》教案 教学目的: l、基础知识目标:了解新文人诗内涵。 2、思想教育目标:志摩感情方式和个人的体会。 3、能力培养目标: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B、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形式、语言和意象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1、志摩感情方式和个人的体会。 2、新诗的艺术技巧鉴赏。 教学方法: 诵读吟咏法 讨论鉴赏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语: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钟情诗神缪斯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被胡适称为“情圣”和“诗圣”的诗人志摩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这节课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追求爱、自由和美的诗意的内心——— 二、老师朗读《再别康桥》并指导朗读。 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二、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下子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情感体味 配乐请学生朗诵。 1、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所以说本诗营造的气氛轻松。 3、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学生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使作者好像一位神仙,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所以说本诗的意象选择新颖。 4、齐读第三段———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说 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体验 明确:《文心雕龙 情采》说:“情者,文之经。”徐志摩选择这样的词语,创造这样的境像,全是为情驱使。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底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的情绪,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他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在诗中,他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那“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条水草”的体验等。以上说明作者向往宁静安详自由生活。 五、艺术技巧鉴赏。 下面我们分别从诗歌的形式、语言、意象三方面来赏析诗歌。 1、形式方面 主要指诗歌的建筑美,是句子的匀称和句式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四行一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