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3573479

粤教版语文必修2同步教学课件:15 赤壁赋

日期:2025-05-2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0次 大小:31281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教版,语文,必修,同步,教学课件,赤壁
  • cover
课件28张PPT。15 赤壁赋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1.熟记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分析“以文为赋”的行文方式,能说出苏轼个人经历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学习“主客问答”的赋体写法,鉴赏本文情、景、理交融的语言特色。 3.分析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并提炼其宇宙观和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1.连线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文学家、书画家。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 苏轼 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苏轼多才多艺,在诗、散文、书法和绘画方面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散文方面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方面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方面,他开创了豪放的词风,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方面位列“苏黄米蔡”之首,对后世影响很大。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2.写作背景 《赤壁赋》是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这里所选的是前一篇。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作者只是触景生情,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7.特殊句式 (1)固一世之雄也(判断句)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4)月出于东山之上(介宾结构后置) (5)寄蜉蝣于天地(介宾结构后置) (6)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 (7)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 (8)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8.熟语积累 (1)如泣如诉:好像在哭泣,又好像在诉说。形容声音凄切、悲苦。 (2)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多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3)余音袅袅:形容音乐悦耳动听,令人沉醉。 (4)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5)旌旗蔽空:形容军队数量众多,阵容雄壮整齐。 (6)横槊赋诗:横握长矛而赋诗。指能文能武的英雄豪迈气概。 (7)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 (8)逝者如斯: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9.名句填空 (1)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2)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3)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4)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5)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6)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8)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9)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10)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1.通读全文,归纳概括主要结构。 提示:(第1、2段)记叙夜游赤壁所见之美、所感之快、所闻之妙,引出下文主客问答。(第3段)主客问答(之一):感慨生命短暂,英雄难觅;长江无穷,自然永恒(悲观消沉的人生观)。(第4段)主客问答(之二):物与我皆无尽也,何羡之有;清风明月用之不竭为我共食,其乐融融(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2.第2段在文章中起到一个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