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3590564

2016-2017年 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练习:第二单元六、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Word版含解析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44次 大小:76784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2016-2017年,版含,Word,浩然之气,养吾,我善
  • cover
六、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曰:“吾善养浩然之气”,他把做人的原 则阐述的淋漓尽致。所谓浩然之气,是一种正气,一种精神。有此浩气, 自可傲立于天地间,必然是“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 富贵不能淫”的大丈夫。 生 于 忧 患 而 死 于 安 乐 也 赏美文 感悟孟子“大丈夫”闲暇时间, 读了点《孟子》,感受到了这个可爱 而又倔强的老头,唠唠叨叨,孜孜不倦;巧言善辩,苦口婆心。同时,也感受到了孟子铁骨铮铮、一肩担道义的强势人格。《孟子》一书,我只看见三个字:大丈夫。有学 者考证,大丈夫这个词是孟子首创。什么是大丈夫?有学生问孟子,公孙衍、张仪这些人“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真是跺一跺脚地球都要颤抖的人物,真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啊。孟子说:这也能叫大丈夫吗?真正的大丈夫应该是“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还有学生说“枉尺而直寻”, 意思就像今天说的“大丈夫,能屈能伸”。孟子批驳道“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什么意思呢? 自身不正直的人,是从来不能使别人正直的。这就是大丈夫“刚毅”的表现。刚毅的人难免会有挫折,那么大丈夫是不是 活得很累呢?其实不然,大丈夫很从容、很快乐。孟子说:“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无愧天地、父母康健、教化英才,想必古往今来有许多人体会到了其中的乐趣。怎么样成为大丈夫呢?孟子的答案是: 知性、尚志、养气。知性就是性本善,找到自己性善的本性,不要被现实遮蔽了内心。他说,人有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尚志就是舍生取义的坚强意志。岂有他哉?养气就是如何培养坚强的意志。孟子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具备了以上三点,就可以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这是何等的担当!何等的气概!孟子学说也许不是最好的,但是孟子所提倡的大丈夫精神却给了中华民族坚强的血液。看到孟子的文字,就想起了鲁迅、闻一多等人,正是有了一代又一代的大丈夫,才支撑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课内挖掘】 课内素材 浩然正气与“大丈夫”人格 在孟子的人生理论中,最具特色的就是他的“养气 说”,即所谓“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他所说的“浩然之气”有两个特征:“至大”和“至刚”。“至大”是对个体形体渺小的超越;“至刚”是对个体意志懦弱的超越。 孟子认为,人培养浩然正气不 仅需要经受时间的考验,而且需要承受极其艰苦的意志磨炼。“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具有了浩然正气,自然就会充满一种精神上的力量。人在仁义之道的驱使下,具有一种顶天立地的“大丈夫”气概。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 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是《孟子》中最为精华的文字,经常被人引以为座右铭,曾经激励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在逆境中奋起,在艰难困苦的考验下不断前进。孟子教人如何励志的思想堪称中华文化宝贵的精神财富。 运用角度 【课外应用】 古有训言“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可见“ 仁”“义”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所在,仁义道德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素质,“成仁”“取义”才能在心中萌发光明正义之气。 古往今来,有太多太多人善养浩然之气。古 有苏武以他的民族气节与坚强毅力凛然不降,持节傲立;有项羽无颜面对江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