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3592175

2017高考一轮复习对点训练:9-3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日期:2024-06-27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21次 大小:14182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2017,高考,一轮,复习,训练,鉴赏
  • cover
题组一 修辞手法 1.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商调·黄莺儿·赠燕 [清]张潮 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注]。珠帘半缄,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谢堂前憾。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 [注] 花口:指初开的花。因花开时如口张状,故称。 作者描写燕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答:_____ _____ _____ 答案 拟人,用典,虚实结合。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携归画栋修花口”“千般诉说”等是拟人,“王谢堂前”,即王导和谢安,“乌衣巷”,原是三国东吴禁军的驻地,后东晋王谢在此居住,繁花一时,终归衰落,与“花落”“衔花”等实写对照,既是用典又是虚写。 2.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月 夜 [唐]刘万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三四两句作者另辟蹊径,展示出一个独特的很少为人写过的境界,请结合修辞手法来赏析。 答:_____ _____ _____ 答案 运用拟人手法,通过敏感的虫子来感受春的信息。“偏知”一方面写作者对季节的敏感,另一方面也写出虫子在月夜中萌动的快乐和春天的暖意。与“新”字相呼应,蕴含着久盼寒去春来的人听到后的新鲜感与欢愉感。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修辞手法。赏析诗句的独特之处,一般结合其运用的表达技巧,不必面面俱到,抓住一个显著特点即可。三四句是诗人全身心地体察大自然的诗句,把握住虫子的特点,是否有与人有关的动作、情态。 3.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秋 怀 元好问[注] 凉叶萧萧散雨声,虚堂淅淅掩霜清。 黄华自与西风约,白发先从远客生。 吟似候虫秋更苦,梦如寒鹊夜频惊。 何时石岭关头路,一望家山眼暂明。 [注]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金末元初诗人,曾在金朝为官,金亡不仕。本诗为寓居异乡时作。 (1)简析诗歌首联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答:_____ (2)简要分析诗歌后两联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_____ 答案 (1)诗歌首联从听觉和触觉的角度(如答“用拟声词、叠音词的手法”也可)写了秋风淅淅、凉叶清霜,渲染了一种秋天寂静凄清(凄凉)的寒意,为下文写秋思乡愁做了有力的铺垫(烘托)。 (2)诗歌后两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秋虫的鸣声比喻诗人的苦吟,以寒鹊的惊飞比喻诗人的惊梦,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怀乡思乡的孤寂愁苦情绪之深之浓。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联从听觉、触觉角度写秋风、凉叶、清霜,片片寒叶飘洒,就像是传来沙沙的雨声,虚寂的厅堂秋风淅淅,遍地铺盖着露冷霜清。渲染了凄凉的寒意,为下面乡愁作铺垫。(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修辞手法和思想感情的表达能力。诗歌后两联写我好比知时节鸣虫,又似孤栖寒枝乌鹊,用比喻手法。石岭关何时再登,望一眼故乡,形象的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问题。 浣溪沙 苏轼 软草平莎①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②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③元是此中人。 [注] ①莎:指莎草,多年生草本。②耦耕:两人各持一耜(sì ,古时农具)并肩而耕。③使君:指词人自己。 词的下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_____ _____ 答案 ①比喻。“光似泼”“气如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雨后天晴田野里的蓬勃景象。②对偶。“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两句形成工整的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③情景交融。清新、蓬勃的田野景色蕴含着词人的喜悦之情。 题组二 表达方式 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望江南 [宋]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注]空。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 [注] 玉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