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3592670

2016-2017年《金版学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练习:第六单元三、尚贤 Word版含解析

日期:2024-06-2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93次 大小:93485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2016-2017年,版含,Word,尚贤,单元,第六
  • cover
三、尚 贤 《墨子·尚贤》:“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墨子把任用贤能看作为政之根。《贞观政要》载:“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唐太宗把“得人”看成是“为政”的关键。诸葛亮《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可见,尚贤是圣王治国之要务,为政之根本。 贤 良 之 士 众 国 家 之 治 厚 赏美文 琴韵箫声中的墨子悲丝近一段时间常常听香港雨果唱片公司的那张目前唯一一张夫妻琴箫合奏的碟子———《箫声琴韵》,而其中很喜欢的是那首———《墨子悲丝》。旧日的启蒙书籍———《蒙求》里面就有“墨子悲 丝,杨朱泣歧”。这是出自阮籍的句子“杨朱泣歧路,墨子悲染丝”,《颜氏家训》中“墨子悲于染丝,是之谓矣。君子必慎交游焉”。《后汉书》“杨朱号乎衢路兮,墨子泣乎白丝;知渐染之易性兮,怨造作之弗思。”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陈毅元帅也有五绝:“亡羊惧歧路,染丝悲墨子。我亦厌淡红,恶其乱朱紫。”很显然,这是一个被应用得非常普通的典故,同时,也是一个很早就列入儿童教育的典故。典故“墨子悲丝”的原文很短:“墨子出行,见 素丝,质本洁而染为黄、为黑,故悲之。”题意是:墨子出行,见洁白的丝帛被染成黄或黑而失去本色,由此悲叹人们受社会旧俗恶习污染,而不能保持自身的洁白,因此而悲痛。由此,便产生了很多哲思。 在旧日的蒙庠中,则是告诫 孩子环境对人的影响,要孩子们保持素白的心理,学善,则日趋高明;学恶,则日趋下流。类似的还有“孟母三迁”的故事,这种教育的目的,是希望孩子们在社会这个大染缸里面,不要由纯洁而变得形形色色,从而希望孩子们要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古琴曲《墨子悲丝》,现存最早见于明末杨 抡所撰《伯牙心法》琴谱(1609)。此曲音调悠扬,意切而情悲,旋律慷慨,流露出一种洁己自爱的感慨之情,为广陵琴派大操之一。而第一次听,是“虞山派”吴景略先生 演奏的《墨子悲丝》,当时,就喜欢上这首古琴曲,“虞山派”的传统向来“清微淡远”,很有道家思想的大气磅礴、捕风捉影、幻化无穷、抱残守缺的意境,而当时,吴老先生用老庄的道家风格,晕染这首描写墨家思想的曲子,用道家勘探墨家的风情,令人别开生面地窥见古琴之中的琴道哲学。但,现在雨果这张CD之中,是由这对 夫妻来演奏,他们的恩爱之情塑造的是一种空灵洁净的意境,这种空灵洁净的背后隐含的是什么呢?少了吴景略先生的飘逸淡远,多了柔情万千,是夫妻二人抱守古琴文化的遗世独立,还是抒发他们洁身自好的心怀?曲,在房间里CD上回旋;音,在演奏者和听曲人心中荡漾。是什么让那曾经是启蒙的故事消失在而今的教育之中呢?前几天与一位从事高中教育的教师朋友交流,谈到 如今的所谓素质教育,说到大部分孩子,连辛亥革命的常识都不知道,他们所知道的是什么呢?恐怕连这个“墨子悲丝”四个字都从来没见过吧。记得,是谁说过“忘记过去就 意味着背叛”,是谁感叹过“数典忘祖”,是谁在天天说让孩子自己去看那些书。恐怕真的都已经忘记了,每个人都要有人启蒙,去引导,才能去读书的。韩愈说过的最著名的教育理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而那个启蒙的人,是否知道“墨子悲丝”,是否真的担当着这份其实关乎民族存亡的责任?《墨子悲丝》是一首很长的曲子,我在这首曲子之中慢慢胡思乱想很多,琴韵箫声里的曲子结束的时候,才发现时过境迁,墨子却在什么地方呢?品品看,还是吴景略先生的《墨子悲丝》更有境界,因为,听他的琴,悟得了身外身,脱离了万丈红尘,我从没这么多想法。 【课内挖掘】 课内素材 墨子的人才观 墨子的“尚贤”思想是墨子社会政治理论的 重要内容,是中国传统人才管理思想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他的人才观、选才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