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3630031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第二专题《劝学(节选)》教案

日期:2024-05-0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82次 大小:13274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第二,专题
  • cover
《劝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 3、通过本文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并了解学习应持的态度和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积累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 教学用具: PPT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高中阶段,学习是我们的主要任务,其重要性毋庸置疑,至于对学习所应持的态度和方法,相信同学们也都了解很多。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就有人对学习的重要性和对学习所应持有的态度及方法进行了阐述,这个人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荀子,下面就让我们来共同感知他的观点。 二、作者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荀子和孟子是儒家中对立的两派。孟子强调施仁政、行王道,强调以礼治国、民贵君轻;荀子强调“法后王”,主张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孟子认为“性本善”,荀子认为“性本恶”,所以要“明礼而化之”。荀子是韩非子的老师,他承认儒家的基本思想,但事实上是法家思想的前奏者和培育者。 三、文本研讨: 1、这是一篇议论文,课文既然是“劝学”,也就是劝勉人去学习,那么,你觉得文中哪句话可以作为课文的中心论点呢? 明确:“学不可以已”。已就是停止的意思,这里的“可以”和今天的“可以”有所不同,这里是两个词,“可”即相当于今天所讲的“可以、能够”,“以”仅作为起舒缓作用的语气助词。 2、那么,作者是如何来论证这一中心论点的呢?我们首先来看第一段。课文大家都预先翻译过了,下面同学们可以把这一段翻译时遇到的疑难之处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明确: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于”:介词,第一个相当于“从”;第二个相当于“比”。 木直中绳。中:符合的意思。 輮以为轮。“輮”同“煣”,通假字。这也是一个省略句,“以为”中省略了宾语“之”。 虽有槁暴。“有”同“又”,通假字。 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判断句的标志。 金就砺则利。“金”,古今异义词。这里指“金属做成的刀剑”。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每日。“乎”同“于”,相当于“对”。介宾短语后置句。“而”连词,表并列。 则知明而行无过已。“知”同“智”,“而”连词,表递进。 3、这一段讲的是学习的意义,那么,作者讲到了学习具有哪些重要意义呢?其中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式呢? 明确:比喻论证。 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 学习可以改变一个人。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学习可以提高一个人。 总结:知明而行无过矣。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荀子的生平经历,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学习了一些文言文基础知识,了解了第一段的论证方法。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来感学习后两段的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荀子的生平经历,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学习了一些文言文基础知识,了解了第一段的论证方法,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的后两段。 二、文本研析: 1、还是按照上节课的程序,同学们首先将第二段自己在翻译时遇到的疑难之处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明确:吾尝终日而思矣。“而”是表示修饰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