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3644661

第2课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件+教案)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26次 大小:6503312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2课,金华,龙洞,课件,教案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浙、臀、稍、额、蜿、蜒”6个生字;会写“———等13个生字。理解“蜿蜒、变化多端”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双龙洞特点,复述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二、过程与方法 反复朗读,理清课文游览顺序的结构,理解课文内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祖国山河的美丽,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了解双龙洞特点,复述洞内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教学难点】 领悟按游览的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解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看视频,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金华双龙洞》。 在浙江省金华市的北山有一处特别的景点———双龙洞。双龙洞内外洞相隔又想通,形成了双龙洞最鲜明的特色。据说,洞里有两条龙。这是真的吗?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叶圣陶先生一起去双龙洞游览一番吧,感受它的神奇吧!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板书课题:3.记金华的双龙洞)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走进作者,补充资料。 1.作者简介:叶圣陶,原名叶绍钧,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本文节选自《小记十篇》中的《游了三个洞》。2-1-c-n-j-y 2.资料宝袋:溶洞:地下水沿着可熔岩层层面、节理或裂缝进行溶蚀,塌陷扩大而成的洞穴。一般分为两大类型:水平型溶洞和垂直型溶洞。洞内有各种碳酸钙√的化学沉淀物,如钟乳石、石笋和石柱。21*cnjy*com (二)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并把带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21教育网 2.标注好自然段,想想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了什么? 3.注意读书姿势要端正。 (三)交流汇报: 1.本文是一篇游记(体裁),是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写的,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的热爱。 2.这篇课文的线索有两条,一是作者游览的顺序,二是泉水的流经路线。 3.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浙、臀、稍、额、蜿、蜒。学生自由读生字。 (2)开火车读生字,集体纠正。 (3)识字比赛。 4.学习多音字:调:tiáo(调整)diào(调子);转:zhuǎn(转身)zhuàn(转动)。 5.出示本课重要的词语:浙江 臀部 稍微 额头 蜿蜒 变化多端 (1)各种形式读词语。 (2)词语理解。生结合工具书或原文内容对词语进行理解。  (3)师归纳总结本课重点词语:蜿蜒:课文指洞顶上的石龙弯弯曲曲的样子。明艳:鲜明艳丽,明丽。变化多端:形容变化的项目、方面极多。2·1·c·n·j·y 6.将生字带到课文中朗读课文。 三、精读领悟 (一)明确写作思路。 1.作者按游览的顺序进行记叙。先交代了游览的目的地———金华的双龙洞,然后写沿途看到的景色,接着写外洞的景观,孔隙的特点,内洞的情景,最后出洞。【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全文共分几部分? 第一部分 (第1段):交代作者游览的时间及地点。 第二部分(第2-3段):写作者在路上的见闻。 第三部分(第4-7段):分别写作者游览外洞、孔隙、内洞的情景。 第四部分(第8段):写作者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3.简易图明确: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二)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1段。师生评价。 2.思考:短短的一句话,向我们交代了什么?(时间、人物、地点、事件) 过渡:作者先写到了什么呢?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三)学习第二部分。 1.指名两名同学读第2、3段。师生评价。 思考:(1)叶圣陶爷爷在去双龙洞的路上看见了什么景色?(请用:“﹏ ” 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