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3646659

14.寓言二则课件

日期:2024-05-08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73次 大小:825035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寓言,二则,课件
  • cover
课件23张PPT。课件PPT14 寓言二则课件PPT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该词最早见于《庄子》,在春秋战国时代兴起,后来成为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 1.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精辟简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 2.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主题思想大多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 3.故事情节的虚构性,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4.常用手法:比喻、夸张、象征、拟人等。 5.“寓”是“寄托”的意思,即把作者的思想寄寓在一个故事里,让人从中领悟到一定的道理。资料宝袋课件PPT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 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1-3] 战国末年著名 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 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有八览、六 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 合名法”,故史称“杂家”。书成之日,悬于国门,声称能改动 一字者赏千金。此为“一字千金”。资料宝袋课件PPT 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华夏族,河南西平县人 (故土在西平县出山棠溪北岸的韩堂村),出生于战国末期韩 国,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韩非子将商鞅 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集于一身,是法家思想的集 大成者;韩非子将老子的辩证法和荀子的朴素唯物主义融为一 体,也是先秦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集儒、道、法三大思想流 派的精华于一身。韩非是韩王之子,荀子的学生,李斯的同学。 著有《韩非子》一书,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在先秦诸子散 文中独树一帜,呈现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霸道思想。资料宝袋课件PPT1.这两则寓言分别讲了什么? 2.借助注释理解寓言揭示的道理。3.《自相矛盾》中,楚国人是怎样推销自己的矛和盾的?预习检查课件PPT1.我会读。 掩耳盗铃(líng) 椎(chuí)子 铿(kēng)然有声 2.词语理解。 掩耳盗铃:原为掩耳盗钟。掩:遮盖;盗:偷。把耳朵捂住偷铃铛, 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就会听不见,比喻自欺欺人。 得:得到。 铃:古代乐器。 负:背、驮。 则:但是。 以:用。 椎(chuí):槌子或棒子。 遽(jù):急速地。 词语乐园课件PPT自相矛盾: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 楚人:楚国人。 鬻(yù):卖。 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陷: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利:锋利。 以:用。 弗:不 。 应:回答。词语乐园课件PPT课文详解掩耳盗铃课件PPT 1.“有得……不可负”交代了得钟者掩耳盗铃的原因。 2. “以椎毁之”是对盗钟者面对搬不走的钟而想出来的办法的具体交代,也是对前一句盗铃原因的承接,又 是对下文的铺垫。 3.“遽掩其耳”是那位偷钟人愚蠢做法的具体体现,也正是本则寓言所体现的耐人寻味而又不乏幽默的寓意所在。课文详解课件PPT楚人有 鬻盾与矛 者, 誉 之曰:“吾 盾 之坚,物 莫能 楚国有个卖盾和矛的人,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非常坚固,什么东西都刺 陷也。”又 誉其 矛曰:“吾 矛之利, 于物 无不 陷也” 课文详解掩耳盗铃课件PPT 主要是写这个楚国人如何来夸耀自己的矛和盾的,为读者讲述了一个生动地故事,也正是他吹嘘过头的具体表现。“盾”是什么东西都刺不进去,而“矛”则是什么东西都能刺进去,这也是寓言所要体现的“矛盾”之处,为下文不能自圆其说作好了铺垫。课文详解课件PPT 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何如?” 其 人弗能 应也。 有人说: “用您的矛 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这个人被问得无话可说了。 课文详解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