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3696679

7.三位中国美术家教案

日期:2024-06-26 科目:美术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3次 大小:1404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三位,中国,美术家,教案
  • cover
7.三位中国美术家 教材分析: 美术欣赏以美术作品为对象,美术作品由结合为有机整体的内容和形式两部分构成。所以,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就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着眼,进而整体地把握和理解美术作品 ———既体验审美感动又获得思想认识,既把握艺术价值,又理解社会价值。 美术作品通过视觉接受作用于人的精神情感,这种作用主要来自美术作品的精神内涵(即内容)。美术作品的内容是美术家在作品中以一定的美术形式表现出来的,即美术形式是美术内容的存在方式。美术欣赏作为从视觉接受到理性认识的过程,美术形式无疑具有先行性,欣赏者必须通过对作品形式的感受、释读、体验,才能把握到作品的内在意蕴(即内容),这里的 “内容”不是狭义上指一些主题性绘画中的故事、历史人物或情节,而是指所有美术形象所具有的审美的精神内涵。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学会多角度、多视点欣赏、评述美术作品; (2)了解这三位美术大师及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及风格特点; (3)学会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查阅、收集资料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后分析、解决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和欣赏、审美水平; (2)体会中国传统的绘画发展与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3)通过作品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多角度、多视点欣赏、评述三位大师的美术作品。 教学难点: 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一、课前准备的相关资料 布置课前学习任务。 教师要求学生查阅书籍,或上网查询网页、网站,收集、整理和绘画作品和作品相关的信息资料。(可制成读书卡片)。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教师:课件依次展示三幅美术作品: 1、《清明上河图》 作者是谁? 2、《群马》作者是谁? 3、《朱荷》作者是谁? 学生活动:讨论后举手回答。 二、新授部分: 学生任务:要求学生上讲台来介绍这三位大师的作品,看谁介绍的又清晰又好! 1、《清明上河图》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分析,教师引导补充。 (1)作者介绍: 作者张择端,字正道(又字文友),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北宋末著名画家,宋徽宗时宫廷画家。他是北宋末年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其作品大都失传,存世《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为我国古代的艺术珍品。《清明上河图》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另外,天津艺术博物馆藏有署名“张择端”的小幅《西湖争标图》,系委托之作,该作品已经转到天津博物馆。 (2)作品分析: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宽24.8厘米,长528厘米,绢本设色。该画卷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清明上河图》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期、徽宗时代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 关于“清明”二字存在一些争议,有人认为是指入画时间为清明时节,还有人认为是在粉饰太平。对于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815人,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非常巧妙。 全图分为三个段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