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单元 神州古韵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音乐发展各阶段的特点,懂得中华民族悠久的艺术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对古代音乐代表作品感兴趣,并有继续探究神州古韵的欲望。 2学情分析 学生对中国古代音乐了解不多,兴趣不高,教师要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习主动性。 3重点难点 梅花三弄的三个主题形象。 4教学过程 活动1【讲授】屈原与楚辞 (一)屈原与《楚词》 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将流行于南方的民歌加以整理,并在次基础上,怀着炽烈的情感创作出《离骚》、《九歌》等新诗体,开创了《楚辞》的流派。据载,屈原的乐舞《九歌》的演出规模宏大,其中有舒缓的安歌、有欢快的舞蹈,还有由钟、鼓、笙、篪、排箫、瑟等乐器组成的大型乐队的演奏。 1、仔细聆听《汨罗江幻想曲》片段。乐曲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绪 这是一首由李焕之创作,取材于古琴曲《离骚》的古筝协奏曲,乐曲古朴、抒情而又不失悲愤激越,深刻地刻画了屈原的崇高品质。 2、让学生尝试根据音乐力度、速度的变化来想象有关屈原的故事并鼓励学生说出你所想象的有关《屈原》的音乐故事。 3、结合一些历史故事、历史人物,鼓励学生畅谈有关屈原身世及他所创作的作品。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是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屈原名平,字原。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重要政治家,一生都在激烈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度过。他曾以宗亲的身份当过楚怀王的“左徒”,此外,他还担任过“三闾大夫”一职,职务是管理宗族事务,教育贵族子弟。屈原辅佐楚怀王时,正值战国七雄激烈争斗之际。楚怀王起初很信任重用屈原,让他主持国家政令的起草、颁布及推行变法等事项。但屈原的变法主张因触犯了一些贵族重臣的利益而遭到反对。心怀嫉妒,欲与屈原争宠的上官大夫又在怀王面前诽谤屈原。怀王听信谗言,疏远了屈原。屈原联齐抗秦的外交策略也最终被怀王丢弃。轻率赴秦的怀王被秦国扣留,客死于秦。而屈原则被逐出朝廷,流放到汉北地区。顷襄王继位后,信用其弟子兰为令尹,子兰又唆使上官大夫诽谤中伤屈原,顷襄王再次将屈原流放到江南地区。屈原远离故乡,辗转流离在沅、湘一带约有9年之久。满怀忧愤和悲伤的屈原,在无可奈何之下,自沉于汨罗江中。 关注社会现实是屈原作品的一个基调,因而他处处都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屈原受到后人的广泛纪念,除了他的文学成就外,其高尚的道德情操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后世传说屈原投江那天是农历五月初五,人们纷纷驾船前去打捞,后来又用粽子祭祀他,这就是端午节和节日划龙舟、吃粽子习俗的由来。 屈原的诗歌作品收入《楚辞》中的,据刘向、刘歆父子校订和王逸的注本,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远游》、《卜居》、《渔父》7篇。其中《离骚》、《天问》、《九歌》是其最可信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初年,指的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因其运用楚地的方言声韵,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故名“楚辞”。自西汉晚期的刘向将屈原等人的作品编辑成集后,“楚辞”又成为诗歌总集的名称。 屈原的诗歌创作采用了许多神话传说,想像丰富,感情真挚,文采绚丽,结构宏伟,具有奔放的气势和浓郁的浪漫色彩,风格特色与北方地区的《诗经》迥别,因而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体制上看,屈原以前的诗歌,不管是《诗经》或南方民歌,大多是短篇,而屈原发展为长篇巨制,如《离骚》一篇就有2400多字。在表现手法上,屈原把赋、比、兴巧妙地糅合成一体,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将抽象的品德、意识和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并用“兮”及“之”“于”“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