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3728351

《阿细跳月》 教学设计

日期:2025-04-17 科目:音乐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2次 大小:12146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阿细跳月,教学设计
  • cover
《阿细跳月》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相关的民俗文化,学习并掌握“跳月”的基本舞步,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完成相对完整的“阿细跳月”舞。 2、感受认识《阿细跳月》音乐的四五拍子特点,并对舞蹈伴奏音乐的旋律构成特点形成深刻的印象。 二、过程与方法 教师教授、图片引导、视频启发、小组合作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充分感受“阿细跳月”舞蹈及音乐的民族特色,体会其中的简单与美。 2学情分析 九年级,是义务教育的末期,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结构、风格、调性、节奏特点等方面已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但如何通过舞蹈动作来达到对音乐、特别是民族音乐的理解,这方面的能力却有所欠缺。民族音乐的最大特点是“歌、舞、乐”三位一体,不可分割。所以,要透彻地理解民族音乐,接触与学习舞蹈是最好的途径,这也是设计本课的切入点。 3重点难点 “阿细跳月”舞蹈的教学,指导学生完成一个完整的《阿细跳月》舞。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预知性导入 观看教师演示不同少数民族的舞蹈,通过舞蹈特点说出每段舞蹈所属的少数民族。 设计意图:揭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特定的学习环境中,从而引起审美的期待,导入课题。 活动2【讲授】新课教学(舞蹈教学部分):1、舞蹈的基本情绪 (1)“阿细跳月”是一种舞蹈,是彝族分支阿细人的一种舞蹈,因为最早是在月亮底下跳,所以又称“跳月舞”。 (2)阿细人在过年过节或者农闲时候会跳“跳月舞”,因为舞蹈是节奏鲜明,简单易学的集体舞,又能表达内心欢快的情感,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有一个愉快的心情。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有两个目的,一是解释什么是“阿细”,什么是“阿细跳月”,这样不至于让学生摸不着头脑;二是强调舞蹈的情绪,“欢快奔放”,这也是“阿细跳月”舞的灵魂所在,学生也要怀着这样的心情来学习。 活动3【讲授】新课教学(舞蹈教学部分):2、教师示范基本舞步 (1)观察教师的示范,总结出“跳月舞”有几个动作组成。 (2)学生观察教师的示范后,总结出跳月舞“三跳二踢”的基本不特点。特别要弄清楚在哪个地方跳,那个地方踢。 设计意图:教师的示范是为了教学的规范性,同时避免学生在毫无参照的情况下总结不好二浪费时间;而学生的观察总结过程恰恰又是一个思考过程,这对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有着积极的影响。 活动4【讲授】新课教学(舞蹈教学部分):3、集体教学 (1)学生体会“三跳二踢”的动作要领,要体会伴奏音乐“3+2”的节奏特点,前三拍为“跳”,后两排为“踢”。 (2)学生在自己的座位上跟着老师伴随音乐学习“阿细跳月”的脚上“三跳二踢”基本步伐的运动轨迹。 (3)教师对做得不规范,不到位的地方进行纠正。 设计意图:音乐是舞蹈的灵魂,所以在这个环节要强调学生注意听好音乐,特别是“3+2”的特点,而让学生在座位上进行“三跳二踢”的基本舞步的设计也是为了学生能更好地感受《阿细跳月》这首富有民族特色的乐曲;教师及时纠正舞蹈动作的设计也是为了课堂的有效性。 活动5【活动】新课教学(舞蹈教学部分):4、小组展示(难点) (1)提出动作要求:跳的时候脚跟要跳到大腿;踢的时候脚掌要勾起来。跳与踢都要轻盈跳跃。 (2)教师对小组成员进行逐一指导,引出“跳月舞”的相关传说,说明这个舞蹈的“跳”和“踢”为什么要这样要求,加深学生对舞蹈的理解。 (3)在“三跳二踢”中加入不同的元素。播放图片和视频,启发学生在“三跳二踢”的基础上加入手部、方向、衬词的变化,并且在老师的引导下编出一个《阿细跳月》的简单舞蹈并且能跟着老师一起来完成一个完整的《阿细跳月》舞。 设计意图:小组成员担负着展示课堂效果的主要责任,所以教师的指导非常必要;关于“阿细跳月”的传说并不是单纯地说一个故事,而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形象地理解舞蹈,塑造形象;基本步以外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