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3734335

第8课《拿来主义》课件

日期:2024-04-3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6次 大小:254934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8课,拿来主义,课件
  • cover
课件22张PPT。 拿来主义 ———鲁迅 1.你对下面哪幅图片最感兴趣?为什么? 2.每幅图片上有什么?用简短语言介绍后,谈 谈你有怎样的取舍态度。 传统文化、西方文化要明辨是非,理智取舍! 要摒弃腐朽、不崇洋媚外! 目标: 1.学习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2.把握文章的观点思路与结构 3.学习掌握破立结合的驳论方式 方法: 读一读 想一想 理一理 议一议 说一说 谈一谈 本课由图片导入,进而板书课题,介绍作者鲁迅及其作品,了解杂文知识以及作者写这篇文章意图,进入课文讲解。听看课文朗诵视频,整体把握内容,体会几种论证方式,归纳概括本文的结构。让学生分组讨论“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比喻含义。谈谈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 在讲解课文时应该注意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去寻找重点:比喻论证、语言犀利幽默的句子,把握先破后立,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引导学生领悟作者写作意图这一难点。最后,学生感悟总结,我们面对花花世界应采取的态度。本课配置了一个视频,可使课堂生动活泼,克服了语文课堂枯燥的缺点。 同学们:当看到杨梅树结满了诱人的果实,我们就会本能地想占有它的冲动,随即摘下鲜红肥润的杨梅,美美地吃起来。如果不慎摘到烂果子,会毫不犹豫地扔掉;如果再看到青果,会把它留在树上。刚才看过的几幅图片,反映了什么,你对之有何感想与取舍? 当下,在对待简单的生活问题时,我们都能本能正确地取舍。但如果面对的是复杂的社会问题时,许多人就困惑、迷惘了,鲁迅先生生活的时代,就有许多知识青年乃至大学者都困惑、迷惘过,今天我们学习他的《拿来主义》,会启发告诫我们许多...... 走近作者 认识鲁迅:  鲁迅,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 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1918年5月,首次用 “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小说集 《呐喊》 《彷徨》 《故事新编》 散文集 《 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 《 野草》 杂文集 《南腔北调集》 《且介亭杂文》等 杂文是文艺性的社会论文。它兼有政论、文艺两种因素,但以议论为主。 杂文,是直接而迅速的反映社会事变或社会倾向的文艺性论文。以短小精悍、活泼锋利为主要特点。最基本的表达方式是形象化说理。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政治事件的杂感、杂谈、随笔都可以归入这一类。 字词注释: 礼尚(shàng;崇尚、重视。) 自诩(xǔ;夸耀,说大话。) 残羹(gēng;有浓汁的食品。) 冷炙(zhì;烤肉。) 冠冕(miǎn;古代帝王戴的帽子,引申为体面。) 吝(lìn)啬(sè)、髓(suǐ)、蹩(bié) 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拿来?怎么样拿来? 什么是拿来主义? A.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第5段) C.他占有,挑选。(第9段) D.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第10段) B.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第7段) “吸收外来事物的长处为我所用” 为什么要拿来?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怎么样拿来? 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吸取精华,剔除糟粕。“拿来”必须爱国。没有爱国心,只能当亡国奴。“拿来”必须有用,要有选择地拿,为我所用,发挥效益。 运用先破后立论证方式,揭露国民党政府在学艺(文艺)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辱和欺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