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3763347

福建省泉州市2017届高三高考考前适应性模拟卷(三)语文

日期:2024-04-3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33次 大小:17228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福建省,州市,2017届,高三,高考,考前
  • cover
2017年高三语文适应性练习(三)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3题。 先秦诸子的思维方法,大体上可分为三派:老子、庄子、孟子重直觉,墨家、名家重观察、分析,《周易大传》等兼颀重直觉和观察分析。 老庄思维方法的精义是主张以一颗无知无欲无 思之心去直接感知作为万物本根的道。老子把“为学”和“为道”对立起来,“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知识没有价值,应当“绝学”,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这个“损”的功夫,也就是“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的功夫。有了一个无疵的“玄览”,就能“不窥墉,见天道”,即直觉万物本原的道。老子此说,至庄子更得到发展。庄子主张以“外天下”、“外物”、“外生”的方法去“见独”、“体道”、 “睹道”,认为“无思无虑始知道”。这就是要去掉一切知识、感情、欲望、思虑,去直接感觉万物本原的道。 孟子思维方法的精义是“尽心”,尽心即尽量发 明此心。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这也是一种直觉法,这种直觉方法与老庄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反省内求,而不是冥而直往的外求;它不废弃思,也不完全反对博学,不过其“思”的功夫是用在“内省”上。 老庄和孟子的直觉方法,对后世影响很大。陆九渊、王守仁“明心尽性”的方法即祖述孟子,而邵雍、张载、程颐、朱熹的方法中,则有老庄方法的成分。 墨家颇致力于事物的观察和分析,从他们断言小 孔成像是倒立的,可知他们也注重实验。但他们对如何观察、如何分析、如何实验的具体方法,则未做论述。这大概是因为他们把此种方法当作神秘的技术秘而不宣之故。名家中的惠施,也很注重外物的观察与分析,史称他 “遍为万物说,说而不休,多而无已”,“散于万物而不厌”。名家中之公孙龙则特别注重分析。公孙龙有“离坚白”的命题,认为一块石头的坚性和白性是相互分离的。墨名二家注重观察和分析的结果,是发展了自然科学和逻辑学。墨名二家之学的中绝失传,使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派别。虽然后来的科学家比较重视实测,如张衡、僧一行、沈括等,并在科学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一些哲学家也提出过一些重视观察和分析的理论,如明代哲学家方以智提出“质测即藏通几”的命题,即认为哲学寓于实证的自然科学之中。但总的看来,中国传统哲学中缺乏关于观察的系统理论,对分析也比较轻视。 《周易大传》则有兼重二者的 倾向,显得比较全面。它一方面强调观察和辨析,“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类族辨物”,如此等等;另一方面强调“精义入神”,“穷神知化”。“入”即直觉,“穷神知化,德之盛也”,对神化的知识建立在道德修养的基础上,也属于直觉。《周易大传》的这种方法,对后世影响也很大。邵雍、张载、程颐、朱熹的思维方法,都属于此类型。 (摘选自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老子、庄子主张废除思考去掉知识,以无知无欲无思之心去直接感知客观的万物本原的道。 孟子、陆九渊、王守仁不完全否认思与学,与老庄冥而直往的外求不同,而是反省内求。 提出“质测即藏通几”命题的明代哲学家方以智,比较系统地总结出观察和分析的科学理论。 《周易大传》兼顾直觉和观察分析的思维方法,不仅显得比较全面,而且对后世影响也很大。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老庄和孟子思维方法的精义虽各不相同,直觉的对象也各不相同,但都是一种直觉法。 墨名二家之学中绝不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对技术秘而不宣,以致未能传承下来。 名家讨论的一些命题,如“离坚白”之论,虽有较浓的诡辩色彩,但客观上发展了逻辑学。 虽然后来的科学家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