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 2010年全国中学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 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 田美荣 师: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将梅兰竹菊视为笔下的宠儿,但在宋代却有一位大哲学家偏偏爱莲,并以一篇《爱莲说》在文坛名流千古,这个人就是宋代理学的开山祖师周敦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千古名篇《爱莲说》。(板书课题) 师:周敦颐,字茂叔,因为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后代的人由于这个原因称他为“濂溪先生”。谥号元公,北宋著名哲学家, 宋代理学的开山祖师。代表作《周元公集》。他一生酷爱莲,为了与莲花朝夕相处,他在做南康郡守时曾经在官衙一侧挖池种莲,并在池中建有赏莲亭。那么莲花究竟有何魅力,让理学宗师如此痴迷,还是让我们一同走进文本去寻找答案。 师:范读课文(声情并茂的给学生背诵全文) 生:听准字音和节奏,标记在书上。 生:准确读出文中重要字词的音。 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握节奏。 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 师:哪个句子的节奏读不准,可以提出来大家探讨。 生1:老师“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这一句怎么断句? 生2:我觉得应该读成“予 / 独爱 / 莲之出淤泥 / 而不染”。 师:很好,通常情况下在主语和谓语,谓语和宾语之间会有逻辑断句;在连词“而”之前会有语气停顿。 生3:老师“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怎么断句? 生4:我觉得应该这么读“可远观 / 而不可 / 亵玩焉”。 师:下面大家推荐一名同学来朗读课文。 生:毛遂自荐,动情的朗读课文。 师:朗读的真棒。下面让我们对照注释自由译读课文,疏通文意。不懂的词语和语句圈点出来,彼此交流讨论。 生:自由翻译,讲不动的词语和句子圈点出来。(教师在同学间巡视) 师:在刚才的译读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困难,请与大家探讨交流。 生1:老师,请问“中通外直“怎么翻译? 生2:我来解释,我觉得应该翻译成“莲花露在水面的部分是直的,水下的根部是空的。” 生3:不对,我觉得应该是“莲花的茎是直的,而且里面是空的。” 师:大家认为谁说的对?显然第三名同学的理解是正确的,这句话可以翻译成“莲花的茎中空外直。”好,其他同学还有什么问题? 生1:请问“不蔓不枝”中的“蔓和枝”怎么解释? 生2:我认为根据书下对这个句子的翻译,可以推断出“蔓”翻译成“牵连”;“枝”可以翻译成“枝节”。 生3:我觉得这两个词应该是同一词性,可是刚才同学的翻译显然不是,所以我觉得不对,但是我也说不好应该怎么翻译。(众生笑) 师:其实这两个词语确实为一种词性,它们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意思是“长藤蔓,长枝节。”前者在文中语意又进一步引申为“牵连”。其实本文中还有一个词是词类活用,你能找到吗? 生:我知道是“香远益清”的“远”字,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意为“向远处传播”。 师:你的反应很快,请大家将这个词的用法在书中标记出来。还有问题吗? 生:老师我想问一下文中几个“之”字的用法分别是什么? 师:这个问题很好,可以看出你在学文言文时善于发现问题和积累知识,“之”字我们以前都学过哪些用法,举例说说。 生1:代词,例如“学而时习之”;动词“去、到”。例如“送孟浩然之广陵”。 生2:助词,翻译成“的”,但例句我想不起来了。 师:很好,温故才能知新,大家看看本文的几个“之”有没有我们学过的用法? 生:有,“水陆草木之花”和“莲之爱”中的“之”用法都是助词,翻译成“的”。其他的我叫不准。 师:其实本文中“之”的用法很特殊。在“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之”的作用是“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因为在古汉语中没有宾语从句,所以当宾语是个句子时,就要在宾语的主谓之间加一个“之”字取消这个句子的资格,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