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3785408

《俗世奇人》教案

日期:2025-10-1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6次 大小:12336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俗世奇人,教案
  • cover
《俗世奇人》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词语,感知人物形象,学习富有特色的语言。 2.从概括事件中感知形象,结合语境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了解我国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学习不卑不亢的人品。 【教学重点】 概括人物形象,品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难点】 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生活在市井里巷中的凡夫俗子中间也不乏奇人高手,他们不仅创造了本行业的奇迹,也造就了特殊的文化,是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今天我们就和著名作家冯骥才一起到他的老家天津去认识两位这样的奇人———泥人张和好嘴杨巴。 二、作者简介 冯骥才(1942~)中国当代作家和画家,浙江宁波人,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初为画家,专事摹古,“文革”后为崛起的伤痕文学代表作家,其“文化反思小说”对文坛产生深远影响。 他的作品选取素材的视角新颖,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地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百味。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义和拳》、《神鞭》;中篇小说集《啊!》、《斗寒图》;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俗世奇人》等。他的一些作品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意、日、俄、荷、西、等10余种文字,在海外出版各种译本30种。其中《神鞭》《俗世奇人》等获全国文学奖。 三、背景介绍 天津卫本是水陆码头,居民五方杂处,性格迥然相异。然燕赵故地,血气刚烈;水咸土碱,风习强悍,近百余年来,举凡中华大灾大难,无不首当其冲,因生出各种怪异人物,既在显耀上层,更在市井民间。余闻者甚夥,久记于心;尔后虽多用于《神鞭》《三寸金莲》等书,仍有一些故事人物,闲置一旁未被采纳。这些奇人妙事,闻所未闻,倘若废置,岂不可惜?近日忽生一念,何不笔录下来,供后世赏玩之中,得知往昔此地之众生相耶?故而随想随记,始作于今;每人一篇,各不相关。冠之总名《俗世奇人》耳。(《俗世奇人》序) 四、预习检查 1.给加点字注音 秫子面(shú)懵了(ménɡ)咯牙(gè) 内疚(jiù) 阔绰(chuò) 抠门(kōu) 蘸(zhàn) 2.解释词语 天衣无缝:比喻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没有一点破绽。 大名鼎鼎:形容名声很大。 五、教学《泥人张》 (一)速读感知课文 泥人张———泥人高手“泥人张”———遇海张———贱卖“海张五”(智斗传千古) (二)研讨与探究 1. “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为什么说”有第一,没第二” 用到了什么修辞方法 夸张、对比的运用,突出了作者对“泥人张”精湛技艺的由衷赞叹和肯定。 2.“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那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请分析“找”字的妙处。 原本海张五想在泥人张身上“找乐子”,但泥人张却反在海张五身上“找乐”,为泥人张塑造了一个以其人之道还治奇人之身的机智形象。 3. “随后手一停,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截,起身去柜台结账。”一句中的“戳”能否换成“仍”,为什么? “戳”这个动作描写好,准确地写出了“泥人张”内心的愤怒、鄙夷和不屑。 4.“人家台下一边看戏,一边手在袖子里捏泥人。捏完拿出来一瞧,台上的嘛样,他捏的嘛样。”这句话有什么语文特色? 吸收了天津方言中的精华,韵味十足,很亲切。 5.“泥人张只管饮酒,吃菜,西瞧东看,全然没把海张五当个人物。”表现出泥人张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连续性的动作,准确而简洁地写出了泥人张不卑不亢的性格。 6.说说泥人张是个什么样的人? 在技术上,泥人张是个超凡绝伦的人;在性格上,他是个镇定自若,机智,智高一筹的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