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125374

2018届高考语文(全国通用)二轮复习核心题点精练课件:第1章 专题6 古诗鉴赏17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3次 大小:18117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2018届,精练,鉴赏,古诗,专题,1章
  • cover
课件33张PPT。核心题点精练十七  精赏巧句的两个关键点第一章 专题六 古诗鉴赏古诗阅读是一种赏析性、审美性阅读,赏析的重点是对艺术技巧的赏析。在做题实践中,考生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技巧判断不准,效果赏析不到位。面对这个“老大难”问题,一方面要继续巩固原有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要加强知识的动态运用,在“判断”和“效果”两个关键点上多下功夫。精练先做精练点拨精练再做栏目索引精练先做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西江月① 苏 轼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②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 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时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②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濒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 马鞯,即欲眠于芳草,表现了词人被贬黄州后抑郁不得志而借酒浇愁的惆怅之情。 B.“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 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了水月之静美。 C.“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 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宇一声春晓”以动衬静,写出了空山春晨的寂静与空灵。 D.本词写词人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 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词人形象。 E.词人描绘出一幅富有诗情画意的月夜图,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入到大自然中, 表现了与造化神游的畅适愉悦。√√答案解析12解析 A项感情分析不当,该句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B项是比喻(借喻),不是借代。122.“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很精妙,请简要赏析。答案答案 (1)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侧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 (2)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了词人的愉悦之情。 (3)叠词。“弥弥”“隐隐”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谐,朗朗上口,声声悦耳。 (4)对仗。“照野”对“横空”,“弥弥”对“隐隐”,“浅浪”对“层霄”,对仗工整,句式整齐,富于音韵之美。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吴仲俊 吴锡畴 背人春事①水趋东,浅紫深红次第空。 宿霭未干桑叶雨,薄罗初试楝花风。 诗联锻炼微吟里,豪气施行半醉中。 此去相逢堪几度,别怀作恶②老来同。 注 ①春事:春意,春天的景象。②作恶:忧郁不快。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从离别之时的自然具象入笔,全诗情景交融,表达了 诗人与友人的离别之情。 B.颔联中的“未干”,既指桑叶上的雨水未干,也指诗中的人物因为离别而整 夜流泪、此时泪水未干的情景。 C.颈联从前两联对景物的描写中跳出,侧重写人,“微吟”“半醉”等词通过 动作、神态的细节描写,凸显了人物情态。 D.尾联虚实结合,将离别时难舍难分的场景渲染得真切动人,同时最后一句中 的“老来同”也暗示了诗人的年龄。 E.全诗在结构安排上富有章法,“起”“承”“转”“合”四部分层次清晰, 其中颈联成功实现了由景到人的转换。答案√√344.“背人春事水趋东,浅紫深红次第空”两句精妙,请简要赏析。答案答案 (1)构思巧妙。由“春去”引出“人去”,渲染了友人间离别的氛围,奠定了情感基调。 (2)手法精妙。“背人”使用比拟手法,借春天的离去形象表达诗人的感伤。“浅紫”“深红”使用借代的手法,以“次第空”写出繁花的凋零,营造了暮春时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