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节 遗传病的类型 对本节课教与学的基本认识 1.1教学内容分析 版本:“遗传病的类型”是北师大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 课时:1课时 教材地位和作用:教材按照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的顺序分别介绍了遗传病的三大类型。首先给出了人类染色体组型的概念,并说明通过染色体组型的分析,可以帮助人们探讨人类遗传病的发病机理。再以唐氏综合征病、特纳氏综合征等几种人类遗传病为例,说明了当人类染色体发生结构数目改变时,可能会引起性状的异常,导致染色体异常遗传病;而单基因遗传病则结合前面学过的等位基因知识以及孟德尔遗传规律,重点介绍了苯丙酮尿症和家族性多发性结肠息肉等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发病机理以及传递规律,借以说明了单基因遗传病的特点;多基因遗传病发病机理复杂,所以教材只做了简单介绍。教材通过这些常见遗传病病例的讲述,帮助学生认识遗传病对人类的危害,有助于学生提高学生的优生意识,更好的理解我国的婚姻法和人口政策。 1.2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前面章节中学习了孟德尔的遗传规律、伴性遗传、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遗传学基础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已经了解变异的类型,知道遗传物质改变可能会引起性状的改变,由此可理解遗传病的概念。由于生活中学生可能有了解的遗传病,但不知道其真正的发病机理,可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开展遗传病类型的学习,并区分不同类型的实例。 1.3教学三维目标的确定 知识与技能目标: 举例说出人类遗传病的类型 了解和区分遗传病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不同类型的遗传病的了解,探究病因,提高解决生活中的生物问题的能力,有效将生活和知识进行联系 2、、用类比的方法总结遗传病的类型以及概念,训练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不同遗传病的特点,认识到遗传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最大因素 使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初步培养学生公民意识,使其了解部分公民权利;初步形成敢于合理表达自我观点的态度 1.4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人类遗传病的类型 难点:分析各类型遗传病的发病机理 突破口:通过生活中的故事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解决问题。讨论法:深化知识且训练学生表达、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 1.5教法和学法分析 本节课主要采用“7+2+3”教学模式设计。所谓采用“7+2+3”教学模式是通过运用“导、疑、点、探、思、练、评”等七个教学环节的有机结合,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两种教学形式,达到“设立目标、自主学习、有效参与”三个教学目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根据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教师创设的情境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调动学生进入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合理设置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疑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进行适时准确的点拨,使学生对现实的想法升华为生物的知识点,并进行拓展深化,通过学生互评,教师评价提高综合认知能力。 1.6教学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分组 2、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2.1教学设计说明 2.1.1教学设计理念 运用“7+2+3”课堂教学模式:以近代诗句“幸福是棵四叶草,一片是爱情,一片是财富,一片是荣誉,一片是健康”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通过讲述3个故事,让学生走近三种类型的遗传病,引发学生通过病征探寻病因,并根据病因总结各类遗传病的概念。以小组的形式以探求思,分析不同遗传病类型的遗传特点。在了解遗传病类型的基础上,自主总结遗传病的概念,并通过概念的理解,区分先天性疾病、家族性疾病和遗传病。 2.1.2教学流程图 导入新课 ↓ 故事一:苯丙酮尿症患者的幸福 → 探索病因,总结单基因遗传病概念及特征 ↓ 故事二:唇裂患者的康复 → 探索病因,总结多基因遗传病的概念及特征 ↓ 故事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