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341496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5课杜甫诗三首之《登高》教学课件(36张)

日期:2024-05-0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5次 大小:105090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人教,36张,教学课件,登高,三首,杜甫
  • cover
课件36张PPT。登高武威一中语文教研组 杨红丽三维目标: 1.知识和能力:掌握杜甫的生平;有感情地朗读 并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探究杜甫在本 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等手法的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杜甫的忧国忧民的 情怀。 教学重点: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的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 课时安排:1课时。千古诗圣 —杜甫南宋刻本《杜工部草堂诗笺》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住杜陵附近的少陵,故世称杜少陵,诗中自称少陵野老。祖籍襄阳,迁居巩县(今属河南)。 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的地主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抱忠君爱国、积极入世的心情,但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又历经祸乱,身受深重的时代苦难,因而能对下层人民的疾苦寄予诚挚的关怀和同情。 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后人誉其诗为“诗史”。 在诗歌艺术上,他能够汲取和总结前人的成就,融合众长,兼备诸体,形成反复咏叹、沉郁顿挫的风格,对后世影响很大。他的律诗在唐代诗人中最为出色,他首创的“即事名篇”的乐府诗,直接推动了中唐以白居易为首的新乐府运动,对后世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影响很大。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四个时期。    杜甫的生活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1、读书壮游时期(712-745):《望岳》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丽人行》、《兵车行》、《出塞》(忧国忧民)(涉世不深)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组诗“三吏”、“三别”(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鉴赏要点 认识杜甫杜诗的风格———沉郁顿挫沉郁:指其以精练的字句表现广阔的意境,进而反映深刻的社会现实和深沉苍凉的感情。 顿挫:指其诗语言,韵律曲折有力,平仄、叠词等方法的独特运用使其诗音节铿锵,愤激难抑。———语不惊人死不休杜诗的主要内容 1、爱国忧民诗篇:《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咏怀抒情诗篇:《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3、写景咏物诗篇:《春夜喜雨》、《登岳阳楼》等。 4、思乡怀友诗篇:《月夜》、《月夜忆舍弟》等。 5、咏史怀古诗篇:《蜀相》、《咏怀古迹》五首等。 6、题画论诗诗篇:《画鹰》、《戏题王宰画山水 图歌》等。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 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瞿塘 峡口, 以 水急、风大、多猿著称。当时,安史之乱已 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 相互争夺地盘, 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诗人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诗人肺病、疟疾、风痹、糖尿病发作,最后耳聋齿落,百病缠身,潦倒不堪。)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背景诵读指导首联:首句要读的高亢激昂,次句要读的回 环婉转; 颔联:“无边落木”和“不尽长江”要一气 读出,然后“木”“江”作延长音; 颈联:“悲”“常”“病”“独”等要重读 以示沉重; 尾联:宜慢读,并读出自怜自嘲的况味。 这首诗主要抒写杜甫面对肃杀的秋景而引发的悲秋情绪,故诗眼是悲诗歌鉴赏方法一:抓诗眼 从主句中找出概括诗人愁苦原因的词语。艰难繁霜鬓潦倒停酒杯 时代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