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36张PPT。10 苏轼词二首第3单元 北宋的旧曲新声勇于改过的苏东坡 苏东坡少年时读书,因为聪慧,常得到师长赞扬,就颇为自负地在自己房前贴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一白发老妪持一深奥古书拜访苏轼,苏轼不识书中的字,老妪借此婉转地批评了苏轼,于是苏轼把对联改为“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用以自勉,从此传为佳谈。第3单元 北宋的旧曲新声◆ 作者卡片 ◆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著名文学家。宋仁 宗嘉祐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福昌 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 直史馆。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次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绍圣元年(1094),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次年卒于常州。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次年卒于常州。 苏轼诗、词、文、书、画皆工,是继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词存三百四十多首,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 背景呈现 ◆ (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很明显,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另一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2)《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属于即景生情,而非因情造景。作者自有这种情怀,遇事便触发了。《东坡志林》中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 知识链接 ◆ (1)豪放派 豪放派,宋词风格的一种流派。作为文学风格,见于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杨廷芝解释豪放为“豪迈放纵”,“豪则我有可盖乎世,放则物无可羁乎我”(《诗品浅解》)。可见豪放的作品当气度超拔,不受羁束。其特点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宏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其代表人物是苏轼和辛弃疾。 (2)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等。上下阕,九十五字,平韵。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大曲有散序、中序、入破三部分, “歌头”当为中序的第一章。双调九十四字至九十七字,前后片各四平韵。宋人于前后片中的各两个六字句,多夹叶仄韵。也有平仄互叶几乎句句押韵的,共八体。 (3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