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532852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课件练习)(打包4套)新人教版

日期:2024-04-28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1次 大小:1701667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区域,2019届,人教,新人教,4套,打包
    课件78张PPT。第三部分 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讲 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件78张PPT。第二讲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 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题组层级快练(二十八) (2017·漳州模拟)豆腐自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以来,它的生产和饮食风俗在中国历史上不断发展传播。豆腐的主要原料是大豆,生产豆腐的第一道工序是泡豆,它的时长关系到豆腐的产量和质量。时间太短,豆粒不易磨细,豆蛋白溶出少;时间太长,豆粒会发酵变酸。下图示意中国历史时期豆腐生产中心分布(大陆分为甲至戊五大地区),读图回答1~3题。 1.推断福建豆腐生产中心出现时期较早的主要成因是(  ) A.水质较好       B.土壤肥沃 C.人口迁移 D.地缘优势 2.造成南北方泡豆时长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光照 B.气温 C.市场 D.技术 3.豆腐烹饪方式存在地区差异,有的以驱寒的煨、炖、煲为主,有的则制成方便携带的饼类,这两种代表性烹饪方式分别出现在 (  ) A.甲、戊 B.乙、甲 C.丁、乙 D.戊、丙 答案 1.C 2.B 3.B 解析 第1题,读图分析可知,西汉时期豆腐生产主要是在淮南地区,福建作为豆腐生产中心主要是在宋代开始,饮食文化的传播需要人作为载体,因此区域之间人口的迁移最有可能是福建豆腐生产中心出现较早的原因,故选C项。第2题,南方与北方因为纬度不同,热量差异较大,而温度高低会影响豆子的泡发,温度越高,豆子越易泡发,温度越低,越不易泡发,故选B项。第3题,东北地区,纬度较高,气候寒冷,因此饮食中主要以驱寒的煨、炖、煲为主,主要对应的为乙地区;我国的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把食物制成方便携带的饼类,不仅容易保存,而且便于牧民的携带,主要对应的为甲地区。 (2017·天津联考)下图为我国珠江三角洲某地近三十年来土地利用和行政中心变化图。读图,完成4、5题。 4.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当地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发展乡镇企业,据图分析该乡镇企业可能最先发展的工业部门是(  ) A.家具制造 B.丝绸纺织 C.奶酪生产 D.甘蔗制糖 5.关于该地区近三十年来的发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农业用地的变化符合因地制宜原则 B.M城市演变为该地区等级最高的行政中心 C.交通运输线路逐渐发展成网状分布 D.N城市可能发展为该地区最大的商业中心 答案 4.B 5.B 解析 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时段内桑树种植较多,因而该乡镇企业可能最先发展丝绸纺织业。第5题,该地区近三十年来,M地发展缓慢,不可能成为等级最高的行政中心;N地城市发展较快,最有可能成为该地区级别最高的行政中心,故可能为该地区最大的商业中心。 下图反映了我国东部某区域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过程。读图回答6、7题。 6.有关图中从阶段Ⅰ到阶段Ⅲ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图中河流的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小 ②图中城市人口比重增加,乡村人口比重减少 ③图示区域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④图中河流夏季流量减少,冬季流量增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从阶段Ⅲ到阶段Ⅳ的发展过程中,影响图中农业生产空间结构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政策 B.交通运输 C.劳动力 D.市场 答案 6.A 7.D 解析 第6题,图中从Ⅰ到Ⅲ阶段,林地面积减少→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变差→河流的丰水期流量变大,枯水期流量减小;村庄由小城镇发展为中等城市,说明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比重减少。第7题,一般区域土地由种植粮食作物改为经济作物,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市场对经济作物需求量大,二是经济作物产值更高,利润大。从Ⅲ到Ⅳ时期,靠近城市的农业用地由耕地变为花卉、蔬菜用地→城市人口增加,市场扩大的结果。 8.(2017·湘潭模拟)甲、乙、丙、丁所示景观均为世界文化遗产。有关各地自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