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536492

2018年高考全国百强校语文分类汇编之考前模拟专题06+诗歌鉴赏(第02期)(含答案)

日期:2024-05-0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74次 大小:234666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2018年,专题,02期,鉴赏,诗歌,模拟
  • cover
备战2018年高考【全国百强校】分类汇编之考前模拟第2期 一、【2018届安徽省蚌埠二中第二学期高三4月考】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渡易水 陈子龙① 并刀②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 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 【注释】①陈子龙:明末官员、文学家,当时建州女真族统治者已改国号“清”,对明王朝虎视眈眈。 ②并刀:并州产的刀,以锋利著名,后常以之指宝刀。 塞上曲 戴叔伦①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②。 【注释】①戴叔伦:唐代中期著名诗人。 ②班超出使西域30多年,老时思归乡里,上书言“臣不敢望到九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14.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渡易水》是怀古诗,重在抒写诗人由古人古事所触发的思想感情,言近旨远。 B.《塞上曲》语言质朴,吟咏壮士一去不复还的豪情壮志,语气坚决,很有气势。 C.《渡易水》后二句即景抒情,从眼前所见的凄切苍凉之景,引出对国事的隐忧。 D.《塞上曲》尾句化用典故,却反用其意,这是戴叔伦基于班超爱国精神的升华。 E.两首诗语言深沉,苍凉悲切,均可见出诗人激荡的内心情感和饱满的爱国激情。 15.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作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4.CE15.①相同之处:都表达了清除边患、报效国家的爱国之情。《渡》诗以并刀夜鸣写出报国志向,诗人途经“燕赵”旧地,想起荆轲,渴望效命疆场;《塞》诗写大唐军队敢叫胡儿有来无回,士兵们以身报国,表达了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 ②不同之处:《渡》诗隐含忧国伤时之情,而《塞》诗昂扬向上。尾句感叹到哪里去找荆轲那样的壮士来为他 送行(或:感叹当今国事衰微,即便荆轲这样的勇士也无用武之地),表达了对国事的无限隐忧。《塞》诗整首诗都洋溢这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表达一去不复还的豪情壮志,雄健壮烈。 【解析】 点睛:诗歌鉴赏的双选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二、【2018届安徽省六安一中高三第九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李录事兄归襄邓 刘长卿 十年多难与君同,几处移家逐转蓬。 白首相逢征战后,青春已过乱离中。 行人杳杳看西月,归马萧萧向北风。 汉水楚云千万里,天涯此别恨无穷。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第一句叙述了十年间自己的境遇与朋友李录事相同,均是人生艰难,从而将深沉的感慨寓于其中,令人伤感。 B.首联第二句中,诗人借景抒情,用遇风飞转的蓬草形象写出自己飘泊无定的生活,隐含着羁旅中飘泊不定的苦味。 C.颈联中“归马”点明朋友归襄邓之事,“杳杳”萧萧”两个叠音词音韵和谐,有音乐美,渲染了欢快的气氛。 D.尾联写两人分别后相距千万里,所以离别的时候有无尽的伤感,照应了题中的“送”,惜别之意尽显。 E.本诗是送别诗,题目点出了主要事件,语句平易晓畅,但情感真切自然,读后让人有种惆怅的心绪。 15.诗的颔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4.BC15.①流露出相逢时的喜悦。相同际遇的人终于在“十年移家白首”“征战”后相逢。②抒发对青春岁月流逝的感慨。在战乱流离中,青春不再,青春的锐气也早已消磨。 ③同时也发出了对社会动乱的悲叹。个人身世坎坷,社会战乱动荡,诗人的痛苦之情充溢诗句之中。 【解析】 15.试题分析:题干是“诗的颔联语言浅近但情感深沉,请结合全诗分析”,是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能力。题目已经给出赏析的方向“语言浅近但情感深沉”。答题时,可以结合颔联具体内容,分析诗人用了哪些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