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4584508

第23课 防范灾害有良方 教学设计

日期:2025-11-22 科目:校本课程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17次 大小:12079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23课,防范,灾害,良方,教学设计
  • cover
第23课 防范灾害有良方 教材分析:   这篇科普说明文用螃蟹和蟾蜍泛滥成灾的事实,告诉我们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1、用学习科普说明文的方法自主探索学习课文,了解课文介绍的知识要点,体会课文在遣词造句上的准确性。   2、学会生字,理解“生态平衡、制约因素”等词语。   3、知道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激发学生自觉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4、培养学生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学习科普说明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生态平衡”,增强学生的环保与生态意识。 教学准备:收集当地环保和生态保护状况正反两面的事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到会有一位陌生的老师来给你们上课?这种情况我们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就是———意想不到。(出示“意想不到”)   生活中,意想不到的内容太多了,你能用“意想不到的(  )”说说吗?   是的,意想不到的喜讯带给我们的是惊喜;意想不到的现象能引起我们的思索。今天,我们却要探讨一个沉重的话题:意想不到的灾害(出示、齐读课题)   2、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学习此类文章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出示单元学习提示)   二、初读课文,了解知识要点   1、 自读课文,思考:A 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科学道理?   B 圈出文中用得准确生动的词语,并能说说为什么?   C 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不懂的地方作好读书记号。   2、 检查: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维持生态平衡是多么重要(读)   理解“生态平衡”,展示生态图(结合课件、常识课食物链的有关知识)   生态平衡:又称“自然平衡”。在自然界中,不论是森林、草原、湖泊--都是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成份和光、水、土壤、空气、温度等非生物成份所组成。每一个成分都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综合体。它们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称为生态平衡。(读)   三、深读课文   1、为了说明这个结论,课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写法?又是如何把知识要点介绍得准确。体会举例方法的作用,再次理解“意想不到”,结合朗读指导。指导字音、字形“蟾蜍、分泌”。   事例 受灾地 灾源 原先的作用 造成的后果 说明   1 西班牙   中东   浙江绍兴 螃蟹 味道鲜美,   营养丰富。   咬稻杆,啃稻根,破坏大片庄稼,侵入人们住宅,扰乱了人们生活。 维持生态平衡多么重要   2 澳大利亚   日本大岛 蟾蜍 是捕食害虫的好手,保护庄稼的卫士。   使牛羊家畜受到毒害,对动物世界造成威胁,对人们造成伤害。   A、不计其数的螃蟹,在26000公顷稻田上咬稻杆,啃稻根,破坏了大片庄稼,造成了重大损失。(理解“不计其数”,体会“重大”及词语的相互呼应关系)   B、农田里,草丛中到处是蟾蜍,它们分泌的毒汁使得牛羊等家畜受到毒害,对澳大利亚的动物世界造成了威胁。(“受到毒害”和“造成威胁”互换位置)   C、几百万只青蟹不但咬死庄稼,毁坏农田,而且成群结队地侵入人们的住宅,扰乱了人们的生活。   D、螃蟹爬得田里都是,水稻被咬得精光。   2、看了这么多人类的朋友因数量太多反而成为灾害的例子,我们不禁产生了一个什么问题呢?引入第三段。   理解:不论什么动物,它们在自然界生存,都必须和周围的生态环境保持平衡。   (1)“不论什么动物”你是怎么理解的?   (2)()的动物不能让它无限制地大量繁殖,()的动物也不能全部消灭光。   理解“制约因素”,穿插进行“如果……就……”的句式训练,说说食物、天敌、疾病等动物的制约作用。(生态图)   3、看板书小结,读结尾,句式变换进一步体会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