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638702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二课件:专题3 《六国论》

日期:2024-05-03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47次 大小:58722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
  • cover
课件37张PPT。六国论书香晨读课前预习课堂探究文本总结课后悦读书香晨读 开卷有益国学讲堂1.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 【译文】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学识和德行;今天的人,学习是为了装饰自己给别人看。 【领悟】为充实自己而学,不过求独善其身。为使别人知道而学,很容易徒有虚名,甚至于误人子弟,祸害社会。 2.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 【译文】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会显得低俗,文采多于质朴就会流于浮华。文采与质朴搭配适中,才能成为君子。” 【领悟】孔子这句话告诉我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导入阅读台 城 韦 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赏读: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的首句写金陵雨景,渲染氛围;二句写六朝往事如梦,台城早已破败;三、四句写风景依旧,人世沧桑。触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伤今。语言含蓄蕴藉,情绪无限 感伤。课前预习 自主学习一、相关链接 1.走近作者苏洵(1009—1066),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号老 泉(其家有老人泉,梅尧臣曾为之作诗,故自号),北 宋散文家,年27始发奋读书。嘉祐元年(1056)携二 子轼、辙至京师[轼、辙于嘉祐二年(1057)三月仁宗殿试,同科进士及第],翰林学士欧阳修得苏洵文20篇,荐于宰相韩琦,授秘书省校书郎。苏洵为文语言明畅,笔力雄健。后人因其子轼、辙均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并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三苏”,列入“唐宋八大家”。其著作有《嘉祐集》。本文选自《嘉祐集笺注》(上海古籍-出卷网-1993年版)。2.背景解读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辽大军压境,直逼澶州城下(今河南濮阳),威胁汴京开封。于是,宋与辽签订了“澶渊之盟”,宋每年要送给辽大量的钱物,人民的血汗就在这种屈辱的盟约之中付诸东流。苏洵反对这种屈辱的求和,认为这和战国时六国贿赂秦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故以《六国论》向北宋统治者陈述政见,希望北宋统治者能改弦更张,勿重蹈覆辙。3.古代文化知识(1)三苏 三苏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号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宋仁宗嘉定初年,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都到了东京(今河南开封市)。由于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誉,他们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士大夫争相传诵,一时学者竞相仿效。宋人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才识》记载:“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也。”“三苏”的称号即由此而来。 (2)论,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 ①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 ②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答案: (1)暴,同“曝”,显露在外面,冒着。 (2)厌,同“餍”,满足。 (3)当,同“倘”,如果。 (4)无,同“毋”,不要。答案:(1)代词,有的、有的人 副词,有时 副词,或许 (2)名词,起初 副词,才 (3)名词,兵器,武器 名词,战争 名词,军队 答案:(4)形容词,旧 连词,因此,所以 (5)适合,得当能够 动词,得到、获得 (6)动词,丧失、丢失 动词,灭亡 答案: (7)介词,用 介词,因为 介词,把 连词,表顺承 副词,才 (8)动词,作为、成为 介词,被 动词,治理 答案:(9)动词,结交、亲附 介词,和、同 连词,和、同 (10)介词,和,同 介词,向介词,比答案(1)不锋利 (2)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 (3)那实际情况 答案:(4)祖辈与父辈 (5)智谋和力量 (6)不派遣刺客去行刺秦王 (7)旧事,成例答案:(1)名词用作动词,坚守大义 (2)使动用法,使……退却 (3)形容词用作动词,招致 (4)时间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5)名词用作动词,礼遇 (6)形容词用作动词,保持完整 (7)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答案:(1)①介词结构“于秦”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