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701470

2018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开启智慧之门2《师说》课件鲁人版必修1

日期:2024-05-0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4次 大小:62622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2018版,必修,鲁人,课件,师说,高中
  • cover
课件38张PPT。2 师 说开篇得益课前预习文本精解课堂演练美文赏读素材积累开篇得益春 雪 韩 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鉴赏:这首诗构思新巧,独具风采。新年前后是立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一个“都”字,是这种急切心情的透露。“未有芳华”,一抑;“惊见草芽”,一扬,跌宕腾挪,波澜起伏。第二句的“惊”字表明,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而惊喜。然而这种淡淡的情绪藏在诗句背后,显得十分含蕴。 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然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一个盼望着春天的诗人,如果自然界还没有春色,他就可以幻化出一片春色来。“却嫌”“故穿”,运用了拟人手法,把春雪描绘得美好而有灵性,饶富情趣。“作飞花”三字,翻静态为动态,把初春的冷落翻成仲春的热闹,一翻再翻,使读者如入山阴道上,有应接不暇之感。课前预习一、资料卡片 1.走近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人们也称他为“韩昌黎”。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提倡先秦、两汉散文,主张“文以载道”,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在文学形式上力主创新,对后世散文影响深远。他的诗歌,题材广泛,风格险怪,讲究用奇字、造奇句,被人们评为“以文为诗”。著有《昌黎先生集》等。2.写作背景 在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3.相关知识 (1)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是指唐宋两代八个散文作家,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2)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的宗旨在于提倡用先秦两汉时期的散行单句的行式写文章,反对骈文。这样的想法早已有之,皆因社会条件不成熟或理论单薄不成系统或创作实践的范例性做得不好而没能形成气候。唯至中唐条件具备,韩柳又用其先进的理论和大胆杰出的创作实践相匹,而使之声势浩大,使这场运动彪炳一时,影响千秋。但韩柳以后,骈文死灰复燃、重登统治地位。宋六家高举韩柳旗帜,勇于创作,大胆实践,最终取得了战胜骈文的胜利。 (3)“说” 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简明,寓意深刻,通常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如《师说》《马说》《捕蛇者说》等。二、知识积累 1.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2)或师焉,或不焉(      )答案:(1)“受”通“授” (2)“不”通“否”答案:(1)名词,老师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动词,学习 动词,从师 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名词,军队 (2)道理 风尚 道德学问 封建社会认为好的治国方法 动词,说 2.一词多义答案:(3)丢弃,放弃 名词,遗失的东西 遗留 (4)chuán,动词,传授 chuán,动词,流传 zhuàn,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5)副词,就 动词,是,表判断 连词,表并列 答案:(6)介词,对于 介词,比 介词,向 介词,被 (7)代词,指知识和道理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助词,的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8)表比较,相当于“于” 语气助词,表揣测答案:(1)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