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757020

3.1 稻作文化的印记 课件+教案

日期:2024-05-09 科目:历史与社会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82次 大小:2848156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稻作,文化,印记,课件,教案
    家住平原———稻作文化的印记》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课标:1-2-8描述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1-4-2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 解读:世界各国和地区,在自然环境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在经济、文化、民俗等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通过对两个典型案例的剖析,学会分析区域的自然环境、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从地图中获取信息,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和生活能力。借助各种地图和图表获取信息,来描述出典型地区在自然和人文方面的特点,理解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本课的核心。本课选取了湄公河平原这个区域,需要了解该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之间联系特点,理解两者之间联系。基于本课想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空间感知(区域认知、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区域综合、对比综合)、社会实践(图表运用、资料实证)、历史思维(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可持续发展观)。? 二、【教材简析】:? 1.教材编写特点及意图:? 本课“稻作文化的印记”是第三单元特色区域的第一课时,也是学生认识区域特色的开?始,主要讲述平原地区人们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材选取了典型区域东南亚的湄公河平原为案例,展示了以传统水稻种植为核心的稻作文化,以及由此产生的人们生产、生活的特色。透过案例可以看出,无论人们生活在哪里,都在积极地利用当地的自然环境,创造着各具特色的区域文明。教材共分三个方面展开,首现介绍湄公河平原的地理位置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河湖、土壤等;然后介绍为适应这种自然环境而产生的传统水稻生产;最后介绍了水稻生产带给当地人们生产和生活习俗的影响。大致从物质、社会和精神三个层面展示了稻作文化的内涵。? 教材以案例形式呈现,在编排上图文并茂,地图、图片、图表多种素材并用,适合学生进行活动和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地图(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2.教材结构体系:? (湄公河平原)自然环境? 物质生活? 人口密集?????????水稻生产人文环境? (传统农业)??????精神生活? ?三、【学情分析】? 本课为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的第一课时,但学生已经先学习过了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所以对于分析一个区域的方法其实已有了一定的了解。此外,这一课主要讲述湄公河平原地区人们水稻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而我们余姚为代表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也深受稻作文化的影响,但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较高,很多学生对于水稻生产缺乏生活经验,故难以较快理解,但稻作文化对当地生产和生活上产生的影响还在,与湄公河平原在自然环境和区域特色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又有很大不同。在相似处比较有共鸣,能够较好理解,不同处可以做对比进行综合分析,理解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是学生必须养成的一项核心素质。通过阅读位置图说出湄公河平原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能根据数据(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和地形图等图表分析湄公河平原自然环境的特点,通过照片和文字提取有效信息,分析人们生产生活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长江中下游平原引入,从家乡的平原出发,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爱家乡,以及资料实证意识的核心素养。? 2、通过对湄公河平原的稻作文化这个案例的剖析,学会综合分析相关区域自然环境和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 3、通过两个平原的案例对比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素养,发散思维素养,理解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学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