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940541

甘肃省会宁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语文含答案

日期:2024-04-3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30次 大小:39732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甘肃,语文,次月,第二,学期,三上
  • cover
会宁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致中和”是儒家追求的一种生命境界。“致”是达到之意,“致中和”就是要达到“中和”的境界。什么是“中”与“和”呢?董仲舒认为:“夫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在中华传统文化里,“中”意为“中庸、持中”,尤其强调处理事情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和”意味着和谐、和合,尤其强调不同对象彼此相应无碍,达到和谐。换言之,无论是人、事、物,还是观念、道理、方法,如果偏离了中和,就会走极端,失去平衡,产生偏差。“致中和”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需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致中和”在修身养性方面蕴含着内外两个方面。“致中”是向内的功夫,要求起心动念以及行为方式时时刻刻都能达到中正和谐的状态;“致和”是向外的功夫,要求在待人接物时能够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只有经过逐渐积累,一个人才能把向内的“致中”与向外的“致和”贯通起来,达到“致中和”,从而不断提高生命境界。 对于一个社会来说,“致中和”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个人性情的中和,通过修身养性、涵养性情,达到个人内心的中正和谐;二是社会群体的中和,家庭和睦、邻里友善、社会和谐;三是天地自然的中和,个人生命与天地生命相互感应,达到天人合一。 “致中和”虽然有不同的层次,但首先要从个人的修身养性开始。如同《大学》所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在个人修身养性的过程中,关键是要使自己的行为趋向中正无偏。孔子认为“过犹不及”,一个人要实现中庸之德,就要“叩其两端”,没有过和不及这两种偏执的状况。就人际关系而言,则要坚持“和为贵”。“和为贵”的思想使中国人习惯于做事不走极端、求同存异,并最终变成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和为贵”不但成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原则,也成为处理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的原则。中国人很早就意识到,和平是社会发展、国家安定、天下和谐的首要条件。 “致中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它熔铸于中华五千年文明之中,内化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当前,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这一过程中,对“致中和”这一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可以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独有的中国智慧,有助于人与人、国与国之间达到和谐共生的美好状态。 (摘编自李海峰《“致中和”的当代价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为了避免走极端,导致失去平衡、产生偏差,儒家致力于追求“致中和”的生命境界。 B.我们只有在修身养性方面内外兼修,实现融会贯通,才能达到“致中和”的境界。 C.“致中和”由低到高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个人的、社会的和天地自然的。 D.“致中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一定可以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独有的中国智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文章首段阐明了 “致中和”的概念及其重要性,为后文展开论述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B.文章从修身养性的角度指明了达到“致中和”境界的途径,说理透彻,体现了辩证思维。 C.文章援引《大学》语句,旨在证明修身养性的关键是使自己的行为趋向中正无偏。 D.文章主要从个人修身养性和处理国家、民族关系两个层面阐述了“致中和”的当代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和”意味着和谐、和合。儒家认为追求和谐的价值理念应成为道德建设的目标和落脚点。 B.如果能实现天地自然的中和,或许可以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生态赤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