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543123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下学期]

日期:2025-10-04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2次 大小:263313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学期
  • cover
课件15张PPT。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一章第三节一、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列宁逝世,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 2.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工业化(1925年12月开始) A、方针: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输入机器和设备的国家变成生产机器和设备的国家。B、成就: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增强了综合国力;1937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C、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2)农业集体化(1927年12月) 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通过了逐步开展农业集体化的方针。3.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的严重问题 A 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B 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单调,质量低劣。 C 忽视轻工业的发展造成消费品的供不应求,影响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 D 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A、时间:1936年,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 C、标志: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B、内容:国家性质;经济、政治基础1.1936年苏联宪法2.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A、背景:a、外部存在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 b、内部存在落后的经济文化的。C、评价①在当时条件下起过积极作用:基本上适应苏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使苏联在二三十年代取得巨大成就;对苏联国力的迅速增强,以及防御帝国主义的侵略起过积极作用。②该体制存在严重的缺陷和弊端,后越来越阻碍苏联国民经济和其它各个领域的发展。B、特点:高度集中。 3.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4.苏联的肃反运动 1935-1938年(1)出现时间: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到30年代已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①在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个人权力过大,缺乏监督体制。②根源:小生产经济和农民意识。③斯大林个人的原因,即“斯大林个人的因素”(2)出现原因:苏俄在苏维埃政权巩固后,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并且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据此回答1~3题。 1、联共(布)十四大通过的经济方针是 A.实行新经济政策 B.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 C.开展农业集体化 D.实施三个五年计划 2、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的成果不包括 A.形成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B.实现国家农业集体化 C.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D.经济结构趋于平衡合理课堂练习:3、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之所以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主要是 A.它宣布是社会主义国家 B.它规定苏联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 C.它规定了公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D.它的政治基础是各级劳动者苏维埃斯大林时期,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据此回答4~5题。 4.决定苏联20世纪30年代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根本因素是 A.巩固无产阶级政权的需要 B.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形成 C.粉碎外国武装干涉的需要 D.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5.造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农、轻、重比较严重失调的最主要原因是 A.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 B.片面发展重工业 C.严重挫伤了农民积极性 D.轻工业发展布局和结构不合理斯大林在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作报告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成就一五计划(1928--1932)二五计划(1933--1937)三五计划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基本上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1937年的工业总产值 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因大战爆发三五计划中止(1938--1942)苏联库兹涅茨克一号高炉苏联第聂伯水电站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政治方面: 权力高度集中 党政不分 缺少群众监督经济方面: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基本适应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但有严重缺点和弊端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