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5473306

探究二 从马镫看中世纪欧亚国家间的文明传播 课件(16张ppt)

日期:2024-05-06 科目:历史与社会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2次 大小:280204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探究,马镫看,中世纪,欧亚,国家,间的
  • cover
项羽踏镫上马,破釜沉舟大破秦军;刘邦踏镫上马,从鸿门宴上脱逃;萧何踏镫上马,月下追韩信———这是历史剧《楚汉传奇》中的一些镜头。踏镫上马,这有什么古怪么? 历史剧的场景中多有类似镜头: 《赵氏孤儿》中赵朔踏镫执缰、威武出征;《大秦帝国》中秦国和魏国的骑兵踏镫挥戈、驰骋冲杀;《汉武大帝》中卫青、霍去病率镫鞍齐全的骑兵横扫漠北;《战国》、《鸿门宴》等影视里也都是大队骑兵纵横驰骋、马镫马鞍齐备;甚至在反映三千多年前周武王伐商纣的影视作品里也是这样。似乎有马就有镫,就有鞍,自人类驯服马以来就是如此。 马镫,挂在马鞍两边的脚踏,它到底是什么时候有的呢? 这是真的吗? 没有马镫的时代,骑马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骑手要靠大腿的力量,用力夹住颠跛的马以保持稳定;而作战时,在奔跑的马背上难以有效地使用弓箭,近战中劈刺过猛、落空或撞击都会令骑手从马上滑落。 没有马镫的时代,骑兵除速度占优外,战斗力远不如步兵,所以在抵达战场后,往往下马作为步兵投入战斗。亚历山大(公元前356-323年)时代的马其顿骑兵就是如此。又如垓下之战(公元前202年),项羽逃至乌江被汉军追及,“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史记·项羽本纪》) 你知道吗? 中国在东晋之前是没有马镫的,欧洲则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前后才出现马镫。因此在此之前是不应该出现马镫的;在公元前,也不应该出现马鞍。 奥利弗·斯通导演的《亚历山大大帝》,便没有马镫,也没有马鞍,只马背一块蒙毡,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大受赞扬;R.Scott导演的《角斗士》,便因背景是公元180年的罗马帝国、出现了马镫而遭人诟病。 从马镫看中世纪欧亚国家间的文明传播 亚历山大帝国 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帝国 2世纪,罗马帝国 8世纪中叶,阿拉伯帝国 中世纪欧亚大陆出现了诸多疆土广阔的帝国,消除了由来已久的地区孤立。 马镫就是这种联系和影响的历史见证之一。 欧亚个地区的文明在商业、技术、宗教和知识等方面建立起联系并相互影响。 一、马镫的起源 马镫是骑马时的踏脚和支撑装置,一般成对垂于马鞍两侧之下。 1.什么是马镫———功能、作用 上马时,骑者脚踏一侧马镫跨上马背,双脚穿过马镫。马镫的作用不仅是帮助人上马,更主要的是在骑行时支撑骑马者的双脚,起到在奔跑中稳定身体的作用,行进时,骑者以马镫为主要支撑点,可以解放骑乘者的双手,在马背上做各种动作。 ①古代人类骑马的大多数时间里,没有马镫,双脚都没有支撑,如古代埃及人,亚历山大的骑兵,中国战国时期的骑兵等。 2.历史 亚历山大大帝 胡服骑射(春秋战国) 中国春秋时期及以前作战以车战为主,骑兵仅是一种辅助力量。战争方式为双方步兵、战车相向对峙,骑兵作用远不如车兵。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但从战国乃至汉初的骑兵,马背上只有像坐垫一样的马鞍,填充物是兽毛,马鞍前后没有鞍桥,更没有马镫。当马飞奔或腾跃时,骑者只能用双腿夹紧马身,同时用手紧抓马鬃才能避免摔下马来,很难手舞大刀长矛灵活刺杀,骑兵的作战可能主要是骑在马上向敌人射箭、冲击,不能灵活使用各种兵器。 ②发明马镫的最初想法可能来自偶尔用来帮助上马的皮绳套。最早使用皮绳套的大概是中国的中原人、印度人或中亚游牧民族。 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马镫雏形是长沙出土的西晋永宁二年(302年)墓中骑俑上的三角形马镫,它只有一只,可称为单镫。吊在马鞍左前侧,供人上马时搭足使用,且骑上去之后就甩开不用了。 江苏南京象山墓出土的东晋陶马,两侧各悬挂了一件三角形的马镫。 显示东晋已经有了成熟的双马镫,也是双马镫的最早物证。 ③铸造、发明:3世纪时,中国人已在铸造金属马镫了。 (鲜卑人) 成熟的双马镫的使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