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551383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日期:2025-10-29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素材 查看:47次 大小:618945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
  • cover
课件42张PPT。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圩田围田,又叫做圩田。圩,即堤的意思。围田、圩田就是筑堤以绕田的意思。长江中下游地区,许多地方由于临近江河湖海,地势低洼,容易被水淹浸,不利农作,于是需要筑堤挡水。是有圩田的出现。春秋末年,以越族为主体建立的吴国和越国,就在长江下游的太湖地区开始围田了,当时的苏州城附近都有大片围田的分布。楚灭越以后,春申君在吴国故地继续发展围田。至秦汉时期又进一步推广。然而围田的大规模发展却是在唐宋以后。唐宋以后的围田已不是简单的筑圩围水,还有河渠、门闸等水利设施。加上这些水利设施之后,筑圩的作用已不再是简单地挡水,还可以在干旱时开闸引江水进行灌溉,使圩田成为旱涝保收的稳产高产田,给农民带来很大的利益。圩田的规模一般都比较大,每一区圩田方园都达数十里至数百里,就如大城市一般,如,永丰圩圩岸周围长二百余里;太平州当涂县的广济圩岸长九十三里;太平州黄池镇的福定圩,周围四十余里;无为州庐江县的杨柳圩周围五十里;宣成县的化成、惠民两圩圩岸共长八十余里;芜湖的万春、陶新、政和三圩圩岸共长一百四十五里。如宣州宣城县的化成圩,水陆田达八百八十余顷;建康府溧水县的永丰圩,有田九百五十余顷;太平州芜湖县的万春圩,一千二百八十顷。唐末五代时期,太湖地区形成了相当完善的塘浦圩田水利系统,因而,八九十年间只发生了一次水灾,农业生产“岁多丰稔”。当时针对太湖地区四周高而中部低洼的碟形洼地特点,采取的技术措施是,首先开浚出海干河,以三江(吴淞江、娄江、小官浦)为纲,提挚七里、十里而为一横塘,五里、七里而为一纵浦的周密渠网,使整个渠系通流圩田和高田之间;堤岸则高出最高水位。第二,干渠、支渠、海口和圩堤之间,普追设置堰闸、斗门,主动控制旱涝。第三,创制三路“撩浅军”,共八九千人,分区负责养护。第四,检修和创建捍海塘堤,保证内陆水系的完全发展。第五,建立严密的管理和配水法制,执行治水规划,“美言不能乱其法,财货不能动其心”。圩田材料一:1949-1998年,50年间有39 年发生不同程度洪涝灾害,其中特大和较大灾害21次,占53%。就大洪灾频率而言,公元276至1524年,平均间隔80 年;1525-1851年,平均间隔20 年;1852年至1979年平均间隔5 年;进入80年代,每隔3-4 年 1次;进入90年代后,除1990、1992、1997年外,共发生6次较大与大型灾害,平均3 年有2 次大水灾。材料二:唐代的农田水利很发达,据《新唐书·地理志》的统计,全国各州县有各种水利工程二百三十多处,其中有运河、水渠、陂、塘、泾、池、沟、浦、堰、湫、堤、海堤等。长庆四年(824),由白居易主持修建的钱塘湖(今杭州西湖)灌溉工程,是唐代农田水利工程的代表。它由湖堤、涵洞和溢洪堰等建筑物组成。为了排洪,白居易选择南面一段“缺岸”作为溢洪堰,并将所有的涵洞都作为紧急情况下的溢洪通道。这个工程不仅灌溉近湖田地一千多顷,而且灌溉钱塘湖至盐官一带河道两岸的耕地。当天旱河水干涸时,便从湖里放水至官河,再从河中引水灌田。为了管理好这个工程,白居易为它制定了一套管理制度:如专人管理,定时定量;按制度定时灌溉;管理函笕,计划用水;汛期预防,安全溢洪等。农田水利唐代有一部全国性的水利法典———《水部式》,这是唐朝廷为了管理农田水利而颁布的法规。此书早已失传,到清末才在敦煌石窟藏书洞内发现了残卷。由残存文字知道,《水部式》的内容非常丰富,有灌溉用水制度,有灌区行政组织的条款,有处理农业用水与其他用水之间矛盾的规定等。牛耕图1、把长直辕改成短曲辕,犁架变小,便于回转省力2、增加了犁评,使犁箭可上可下,可以适应深耕和浅耕的不同需要3、改进了犁壁,将翻起的土推到一旁,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