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5565870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学案专题十一(必考)文言文文化常识(原卷版+解析版)

日期:2024-05-0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30次 大小:58803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高考,解析,原卷版,常识,文化,文言文
    专题十一 文言文文化常识(原版) / 考纲对文言文的要求中,文化常识是理解B中的一部分,要求“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从“常见”一词看,一般是教材中出现或者是我们平常还经常提起的。但是从近几年的考试看,因为文化常识的概念范围广,所以考查时甚至还包含了一些对实词的理解。比如说官职类的,就有对“拜、除、迁、谪、左迁”等的理解。还有比如在礼仪中有对“坐、启、跪”等的理解。其实这些也是对实词的理解。由此我们推知,所谓的文化常识考查,其实就是对古语言及习俗的考查。我们在备考中除对常见的文化现象的记忆外,还要注意那些与文化有关的实词的积累。现在展示其中的一部分: 与官职及升迁有关的:举、察、除、拜、左(右)迁(谪、调)、值、致仕、兼、理、下马、践祚等。 与生活习俗有关的:插茱萸、折柳等。 与形容与年龄有关的:黄发垂髫、总角、而立、不惑、天年等。 与礼仪有关的:子、不谷、孤等。 其他学生还可以通过对近年高考题的整理来积累。 / 【2018年高考新课标Ⅰ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 B.“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赴阙也指入朝觐见皇帝。 C.“践阼”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 D.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这里指鲁芝的谦让行为。 / 联系近两年的高考情况,对文化常识的考查也许成为常态,只是考查的方式可能会有所改变。如果还是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其题干的表述不会提到文化常识,因为其中有许多不是文化常识所能替代了的,比如全国卷就表述为“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就要求考生必须结合语境分析加点词的意思,这与解释文言实词没有多少区别。 在备考中我们要做到: 一、分类积累常见的文化现象,特别要关注的是那些既有实词意义又有文化概念的词语。“除”它既有排除、台阶等意思,在文化常识里它又是授予官职的一种称法;“折柳”既可理解为折柳枝,也有古曲名称,留别的意思。现在考查的还多向这类词倾斜。对教材中所涉及到的文化常识更需要关注。 必修一: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以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十五年间的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男爵等还真不是西方独有的,我们周朝就开始了。?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就是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总体就是分封的土地多,人口多,相应名号也就高了。? 3.子:古代对男子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国君、诸侯别称:比如春秋后期燕国通过兼并,土地也多了,但是一般称呼还是燕侯。但是春秋后期周天子没什么地位,后期礼器乐崩,就是各诸侯礼仪、用的器物、奏的音乐都比较混乱,好多都用天子的,所以称呼也就混乱了。? 到春秋后期,称呼大国国主公也行,也可以按照最初周天子分封的爵位称呼。? 还有比如吴王夫差、楚庄王等,就是因为这些当时认为是蛮夷部落,周天子没有分封,自称为王的。战国后期,大部分诸侯都自立为王,这个王不同于春秋时期的王。? 有些时候称侯的,就是说他是诸侯的意思。比如晋国是公,称侯的就是说他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