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5635402

第11课 浙江民间歌舞课件(17张幻灯片)

日期:2025-11-22 科目:校本课程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42次 大小:77009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11课,浙江,民间,歌舞,课件,17张
  • cover
课件17张PPT。第11课 浙江民间歌舞目录:1.概述 9.芦笙舞 2.秧歌 10.安召 3.灯舞 11.摆手舞 4.茶舞 12.木卡姆 5.花鼓 13.弦子舞 6.打鼓歌 14.杵舞 7.囊玛 15.鼓乐 8.果谐 16.结尾概述:一、民间舞蹈定义 1.民间舞蹈,是在民间形成的,并流行于民间的舞蹈艺术。它由人民群众自创、自演,表现民族或地方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及劳动人民的精神面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秧歌: 秧歌是中国(主要在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民间舞蹈的类称,不同地区有不同称谓和风格样式。在民间,对秧歌的称谓分为两种:踩跷表演的称为"高跷秧歌",不踩跷表演的称为"地秧歌"。近代所称的"秧歌"大多指"地秧歌"。秧歌历史悠久,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介绍的民间舞队中就有"村田乐"的记载,清代吴锡麟的《新年杂咏抄》中明文记载了现存秧歌与宋代"村田乐"的源流关系。6年5月20日,秧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灯舞: 绣球灯舞是从古代的社火中演变而来,是人们表达祈求风调雨顺、安居乐业愿望的,集武术、舞蹈为一体的自娱自乐的民间艺术活动。绣球灯舞是从古代的社火中演变而来,是人们表达祈求风调雨顺、安居乐业愿望的,集武术、舞蹈为一体的自娱自乐的民间艺术活动。起源发展于齐河县祝阿镇官庄村并流传至济南市长清、北园一带。1982年,山东省文化厅和辽宁省文化厅民间艺术联合摄制组来齐河对此舞做了全景录像,保存下珍贵的图像资料。2005年,因挖掘保护绣球灯舞,祝阿镇被授予“全国保护民间乡土艺术先进单位”。2006年被批准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为使这种文化遗产得以有效传承,县劳动局组成80人的舞蹈队,经过官庄艺人传授,多次参加大型演出。茶舞:茶舞,即以茶的生产、饮用为主题和内容的汉族民间舞蹈艺术,是由茶叶生产、饮用这一体文化派生出来的一种汉族茶文化现象。以茶事为内容的舞蹈,可能发轫甚早,但元代和明清期间,是中国舞蹈的一个中衰阶段,所以,史籍中,有关中国茶叶舞蹈的具体记载很少。现在能知的,只是流行于中国南方各省的"茶灯"或"采茶灯"。花鼓:花鼓戏,中国地方戏曲剧种,通常特指湖南花鼓戏。湖北 、安徽、 江西 、河南、陕西等省亦有同名的地方剧种。在众多名为"花鼓戏"的地方戏曲剧种中,属湖南花鼓戏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南花鼓戏艺术便有较大发展,由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整理创作的《打铜锣》、《补锅》、《刘海砍樵》等剧目,深受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的喜爱。2008年,花鼓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打鼓歌:武宁打鼓歌俗称“锄山鼓”、“催工鼓”、“耘禾鼓”,源与湖北锣鼓,是一种以鼓伴奏的田山歌,历史悠久,风味独特。清同治《武宁县志》载乾隆年间“楚人来宁垦山者,多以百计。绝嶂层岩,鸡犬相应。火耕旱种,百锄并出。每数十人为伍,其长腰鼓节歌,以一勤惰……”“农民插禾,联邻为伍,最相狎妮,午饮田间,或品其工拙疾徐而戏笞之,以为欢笑。每击鼓发歌,迭相唱和,声彻四野悠然可听……”据《武宁县志·艺术卷》载:“打鼓歌最迟是公元一千七百年前由湖北传入武宁”,后又融入了“吴歌”韵味和武宁乡土风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并在武宁民间广泛流传。囊玛:囊玛是中国藏族古典音乐,主要流行在拉萨城区。因在布达拉宫内的囊玛岗(即内室)演出而得名。在西藏多种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形成。因其历史悠久,发展成熟,被称为藏族的古典音乐。歌词有民间创作和上层喇嘛创作两类。音乐由引子、歌曲、舞曲组成。最常见的形式是中速的引子接慢板的歌曲,然后是快板的舞曲。引子由乐器演奏,曲调较固定。歌曲的音乐典雅,节奏舒展,与快速的舞曲形成鲜明的对比。演唱时配以简单的舞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