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5688786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件(14张)

日期:2025-10-12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0次 大小:183548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曲折,发展
  • cover
选 择 20世纪,在开辟新的发展道路方面,各国呈现出不同的选择 坚持、调整 探索、创新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第21课 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20世纪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进步和生活巨变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过渡时期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 一化三改造时期(1953-1956) 曲折发展时期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1978年———今) 巩固政权,恢复经济 过渡时期:指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此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标要求】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总结其经验教训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一五计划 1.背景: ①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②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 ③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2)方针: 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①重工业基础薄弱; ②重工业是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 ③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 ④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因为我们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 “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一五计划为什么优先发展重工业? (3)成就: 1957年底,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一五”计划建设规模宏大,在五年内,各项支出总数为766.4亿元,折合黄金7亿两以上。用这样大量的资金来进行国家建设,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结合左侧两幅图片思考如下问题: (1)近代民族工业在分布地区及产业结构上有何特点? (2)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3)一五计划期间,中国工业发展有何特点?原因? 国家统一,民族独立是经济振兴的政治前提和根本保障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目的: 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国家资本主义的初级形式 ———生产关系调整 2.过程: ①农业: 1953年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5年高级农业合作社 ②手工业: 手工业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 1953年之前,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 1953年,个别行业的公私合营 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 国家资本主义的高级形式 创举:采用和平赎买的办法,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途径,逐步将其改造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 国家资本主义: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的、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按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联系的程度和社会主义因素的多少,分为低级形式和高级形式。 个别行业的公私合营:是在私营企业中增加公股,国家派驻干部(公方代表)负责企业的经营管理。企业由资本家所有变为公私共有,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资本家开始丧失企业经营管理权;企业盈利按“四马分肥”原则分配。 全行业公私合营:国家对资本主义私股的赎买改行“定息制度”,统一规定年息五厘。生产资料由国家统一调配使用,资本家除定息外,不再以资本家身份行使职权,并在劳动中逐步改造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1966年9月,定息年限期满,公私合营企业最后转变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3.实质: 通过和平手段,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属于社会主义革命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