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167115

高考语文读练测(晨读)浙江专用第4周(word版含解析)(7份打包)

日期:2024-06-27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68次 大小:257635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高考,语文,读练,晨读,浙江,专用
    周末“图”乐 哈哈哈!才一块钱 真正的快乐物美价廉, 快乐专柜 但我们却花大把钱去买快乐 仿冒品。 乐 最快的脚步不是跨 越而是持续,最慢的步伐 不是小步而是徘徊。 做什么事情都要把握好 个度,不能不足,也不可太过极端。 恰到好处才是最合适的。这就 是古人所说的中庸之道家 教 家风是一个家族世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家风的形成往往是,一个家族之链上某一个人物出类拔萃、深孚众望而为家族其他成员所宗仰追慕,其懿行嘉言便成为家风之源,再经过家族子孙代代接力式的恪守祖训,流风余韵,绵延不绝,就形成了一个家族鲜明的道德风貌和审美风范。 “家教”是所有民族都拥有的一种对子孙的教育方式,但以中国为最有特色,因为,在中国,“家教”尤为重要和必要。中华民族历几千年而血脉不断、文明不坠,我们自有我们全社会共同尊崇的价值基础。这个价值基础是以儒家道德信仰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我们民族的信仰系统不是仰仗宗教,而是仰仗对自身传统道德的尊崇和修习,修习的最普遍方式,非仪式而是“教化”。 一、“家教”名言警句 1.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龙说赵太后》 2.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罗隐 3.溺爱者不明,贪得者无厌。———朱熹 4.爱其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教而不以善,犹为不教也。———黄宗羲 5.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林则徐 6.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鲁迅 7.过分溺爱带来的是孩子的无情。———卢勤 二、“家教”事例 1.曾国藩教子 曾国藩(1811—1872)是清末湘军首领。他权管四省,位列三公,拜相封侯,谥称“文正”。他的儿子可算得上是“正牌高干子弟”了。然而,儿子曾纪泽和曾纪鸿都没有变成“衙内”和“大少爷”。曾纪泽诗文书画俱佳,又以自学通英文,成为清朝著名的外交家;曾纪鸿不幸早死,研究古算学亦取得相当成就。曾国藩不仅儿子个个成才,孙辈还出了曾广均这样的诗人。曾孙辈又出了曾宝荪、曾约农这样的教育家和学者。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因就在于曾国藩教子有方,“爱之以其道”。 别的不说,只他不为子女谋求任何特殊化,教儿节俭创业,就可令人们深思一番。 咸丰六年十一月五日,他给儿子曾纪泽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世家子弟,最易犯一奢字、一傲字。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舆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日趋于奢矣,见乡人则嗤其朴陋,见雇工则颐指气使,此即日习于做矣。……京师子弟之坏,未有不由于骄奢二字者,尔与诸弟其戒之,至嘱,至嘱。” 同治元年五月二十七日,他又给儿子曾纪鸿写信说:“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气习,则难望有成。” 同治三年七月,曾国藩受封侯爵,曾纪鸿正赴长沙考试,曾国藩特别写信告诫:“尔在外以谦谨二字为主,世家子弟,门第过盛,万目所属。……场前不可与州县往来,不可送条子,进身自始,务知自重。” 他对女儿也同样严格。咸丰十一年八月二十四日,致女儿:“衣服不宜多制,尤其不宜大镶大缘,过于绚烂。” 他还告诉儿女、家眷:“今家中境地虽渐宽裕,且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勤字工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资有恒。俭字工夫,第一莫着华丽衣服,第二莫多用仆婢雇工……只要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 他还要求:“吾家男子于看、读、写、作四字缺一不可。女子于衣、食、粗、细四字缺一不可。家勤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2.奥巴马严格教育子女 奥巴马在给10岁的马莉娅和7岁的萨莎写的信中敦促女儿在看到错误事物要挺身而出予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