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6276841

粤教版语文必修1(课件+学案+练习)19 《南朝诗两首》

日期:2025-10-1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3次 大小:297209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教版,语文,必修,课件,学案,练习
    19 南朝诗两首 一、读准字音 潜虬(  ) 徇禄(  ) 卧疴(  ) 衾枕(  ) 褰开(  ) 岖嵚(  ) 祁祁(  ) 豳歌(  ) 灞涘(  ) 飞甍(  ) 流霰(  ) [答案] qián xùn kē qīn qiān qīn qí bīn sì ménɡ xiàn 二、一词多义 (1)薄 (2)方 (3)许 (4)易 (5)景 [答案] (1)动词,靠近 动词,看不起,轻视 形容词,微薄的 形容词,与“厚”相对 (2)副词,将要 名词,土地方圆 名词,方法,计策 名词,方向 (3)句末语气词 名词,处所,地方 动词,同意,赞同 数词,表约数 (4)形容词,容易 动词,交换、调换 动词,轻视,轻慢 (5)名词,阳光 名词,景色 名词,通“影”,影子 三、词类活用 (1)白日丽飞甍(    )_____ (2)飞鸿响远音(    )_____ (3)薄霄愧云浮(    )_____ (4)杂英满芳甸(    )_____ [答案] (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色彩明丽 (2)形容词作动词 发出声音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惭愧 (4)形容词作动词 开满 四、古今异义 (1)池塘生春草 古义:_____ 今义:蓄水的坑。 (2)潜虬媚幽姿 古义:_____ 今义:有意讨好。 (3)初景革绪风 古义:_____ 今义:景色。 (4)初景革绪风 古义:_____ 今义:事物的开端。 (5)索居易永久 古义:_____ 今义:绳索;寻找。 [答案] (1)池,园池;塘,堤岸。(2)自赏,自我怜惜。(3)阳光。(4)残留。(5)孤单。 五、文白对译 《登池上楼》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资料链接] 山水诗派的开创者———谢灵运 谢灵运(385—433),南朝宋代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他是淝水之战的指挥者、名将车骑将军谢玄的孙子,很小就被送到钱塘杜明师的道馆中寄养,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喜欢学习,博览群书,文章写得又快又好,在江南小有名气。他是扭转玄言诗风,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 中间小谢又清发———谢朓 谢朓(464—499),字玄晖,陈郡阳夏人,南朝齐代诗人。父亲为官散骑侍郎,母亲为宋文帝之女长城公主。谢朓家世既贵,少又好学,为南齐藩王所重。499年,始安王萧遥光谋夺帝位,谢朓不预其谋,反遭诬陷,下狱而死。在山水诗上,他和谢灵运并称为“大小谢”。 《登池上楼》是谢灵运出任永嘉太守时所作的一首诗。诗中的“池”是他居所的园池,后人称为“谢公池”。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作于公元495年(齐明帝建武二年),谢朓出任宣城太守时。三山是谢朓从京城建康到宣城的必经之地,因上有三峰、南北相接而得名,位于建康西南长江南岸,附近有渡口,离建康不远,相当于从灞陵到长安的距离。 [文本鉴赏] 《登池上楼》写作者贬官永嘉、久病初起登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仕宦不得志的感伤情怀。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描写了诗人在即将离开京城建康的傍晚登上三山回望京城的情景,抒发了眷恋京城之情。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①_____ ②_____ [答案] ①绘登楼美景 ②抒去京之情 [文本深读] 一、阅读《登池上楼》,回答问题。 1.诗人欣赏到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_____ _____ [答案] 诗人欣赏到了波澜、山峰、阳光、池塘、春草、园柳、鸣禽等景物。描绘了一幅温暖、色彩明丽、充满生机的春色图。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初景”与“绪风”相对,“新阳”与“故阴”相对。 2.“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中的“生”和“变”好在哪里?从炼字角度仔细品评。 _____ _____ [答案]  炼字 “生”写出了春草生长的过程;“变”写出了季节转变,禽鸟的鸣声也随之转变,突出了冬日的冷落和春天鸟声的喧闹。“生”、“变”二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 _____ [答案] 作者借歌咏山水寄托超脱尘世的情志。诗的前六句以三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