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331765

10.1《劝学》第二课时 课件+教案

日期:2024-05-03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4次 大小:336889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10.1,劝学,第二,课时,课件,教案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六单元《劝学》2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几句话谈论的是什么问题吗? 是的,是关于学习。青少年好学,像太阳初升,光芒四射;壮年好学,像中午的阳 光,明媚而艳丽;老年好学,像燃着了蜡烛,也会放出一缕光明。类似的名句你还知道哪 些? (学生自由发言) 二、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思想主张及《荀子》。 2.分析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明确荀子为何如此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3.学习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 4.背诵全文。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重要的诗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熟练翻译课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熟读课文,通过梳理、探究和反思,学习本文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和对比论证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荀子所论述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学习对于人修身立德的重要性,了解学习应持有的态度和方法,结合学生实际把握其现实意义。?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思考问题: 1.《劝学》的主旨是什么? 2.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的?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学生齐读第一段,找出《劝学》的主旨句: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解释句意: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开篇提出中心论点。 四、质疑问难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2-4段, 思考:荀子是从哪几个角度来论述的?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标画出相关句子,制作简单的思维导图) 学习的意义?(有待解决) (2) 学不可以已 (1) 学习的作用?(有待解决) (3) 学习的方法?(有待解决) 学习的态度?(4) 2.学生精读课文第2段,翻译内容。筛选信息,概括总结出学习的意义。 学习的意义是什么呢? (1)相关句子: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分析: 作者并没有直接来论述,而是通过青、冰、木来说理。 由蓝到青,由水到冰,由木直到弯曲,金就砺则利,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条件可以改变,得到提高,由此作者得出什么结论?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人通过学习也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使之向好的方向发展,得到提高,成为一个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的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这正是学习的意义。 论证方法:①正面设喻 3.知识点补充 设喻,是一种说明事物或问题的方法,是从已知事物出发,说明对新的事物的认识,或阐明深刻而精微的道理。通常设置或借用一个寓言、故事或自然现象来说明一个抽象的道理。 设喻和比喻不同。一般地说,设喻用于论事说理,而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用于状物写景。 4.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第2段,尝试背诵。 5.学生范读课文第3段,其他学生自由翻译内容,教师强化文言知识要点。 (1)学生筛选信息,概括总结出学习的作用,并绘制思维导图,小组间比赛,看谁画的准确。 (2)背诵重点句子。 (3)学生展示思维导图。 教师质疑:第3段与第2段在论证上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学生:仍然是用设喻来说理。②反复设喻,类比论证。 相关句子: (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译略) (2):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译略)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译略)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译略) 连用四个比喻句又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翻译) 借助外物,可以使自己站的更高,看的更远,声音更强,走的更远。人的本性没什么不同,君子之所以称为君子,就在于能借助外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