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385505

10.2《师说》 第二课时 课件+教案

日期:2024-05-0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8次 大小:367524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10.2,师说,第二,课时,课件,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师说》2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习近平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这些年,遇到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他都会衷心赞誉。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 可是,“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二、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概括作者的观点,认识从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熟读课文,梳理论证结构,学习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联系韩愈从师的观点,培养尊师重道的思想,树立谦虚好学的风尚。 4.背诵课文第一段。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意义用法及特殊句式,熟练翻译课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熟读课文,通过梳理、探究和反思,理解本文的论点及对比论证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韩愈所论述的从师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文化传承与理解:联系实际,强化理解韩愈从师的观点,培养尊师重道的思想,树立谦虚好学的风尚。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疏通文意,思考问题: (1)《师说》的观点是什么?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的?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2. (1)《师说》的观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翻译: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开门见山,提出观点 (2)思考:作者是如何围绕观点展开论述的?分几层来论述的? (根据内容,划分层次,概括要点) 明确:意在传道,重在解惑 第一层:老师的作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第二层:从师的必要性———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第三层:择师的态度和标准———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在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可以为官。因此,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普遍存在着尊“家法”而鄙师的心理。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并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四、质疑问难 1. 为了抨击“耻学于师”的人,作者是从哪三个方面论证的?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2.学生筛选信息,学习本段使用的论证方法及论证层次,概括总结从师的必要性,并绘制表格,小组间比赛,看谁总结的全面又准确。 第二段:师道不传 三峰插天,轻重相形———对比论证 论证角度 正确态度 错误态度 结 果 作者观点 3.具体分析: 第一层,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 第二层,以为子“择师而教之”,自己却不愿甚至耻于从师作对比,则指出“今之众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 第三层,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比较,揭示了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对比论证,即正反对比论证。是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 ,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运用正反两方面进行对比说理,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使所阐述的事理更加深刻,更有说服力,观点更鲜明。 4.思考:韩愈在文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他认为什么样的老师才是真正的老师? 明确:韩愈所说的 “师”,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