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442853

6.2 地质灾害(课件+教案+素材)

日期:2024-04-28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6次 大小:8852678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地质,灾害,课件,教案,素材
    第六章 第二节 地质灾害 教案 【课程标准】解释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成因与危害,并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 综合思维:运用资料,说明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 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运用图表资料,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自然现象,并说明其对人类的影响。 地理实践力:培养学生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正确对待地质灾害地发生,树立预防为主、监测预报的思想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主要地质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防御。 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教学难点: 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新闻直播间》视频导入(点击图片播放),关于2019年10月28日甘肃发生5.7级地震的视频,让学生在观看的时候了解此次地震给甘肃夏河县人民带来的灾害,并且思考还有哪些地质灾害,给人类带来怎样的影响? 新课讲授 1.地震灾害 (1)概念 a. 学生通过课本复述定义。教师突出关键词,以便更好理解定义。 b. 地震结构的讲解,通过“地震结构示意图”讲解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等震线。并分析它们间的联系,震源浅、震源深度浅、震中距小,破坏性巨大。 c. 震级和烈度 [活动探究] 读“5.12汶川大地震烈度分布”图,分析汶川地震烈度大的原因? 从震级、地质结构、建筑物三方面思考。 (2)发生过程 了解横波和纵波,发生地震时震中附近的人们感觉大地如何震动? 先上下颠簸,接着左右摇晃,原因是地震波的纵波先于横波到达地表。 (3)类型和发生机制 a. 震源深度分类: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 b. 成因机制分类:构造地震(构造运动)、火山地震(火山活动)、陷落地震(外力作用)、人工诱发地震(人类活动)。 c. 构造地震成因机制及分布规律(重点,大部分地震属于构造地震) 从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多发原因三方面阐述。并结合全球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图片,得出板块交界处地震活跃的结论,再次复习世界两大主要地震带。 [活动探究] 读“中国历史上(1900—2004)地震震中分布图”说出我国地震分布到特点,锻炼看图、总结概括能力。 d. 已知我国位于两大火山地震带上,结合只能各国地震带和火山解释我国“四大地震带”。 [活动探究] 通过青海省玉树县地震灾害造成的伤亡和损失材料,思考地震灾害会引发其他什么地质灾害?从而联系各地质灾害,先让学生形成各自然灾害是相互关联的初步印象。第二问损失大的原因,使学生联系实际分析原因。最后升华“地震西多东少,但灾害东重西轻”这个问题。明确东部建筑等基础设施、人口更多,而灾害是要对人身安全和财产造成损害才算灾害。 (4)防灾减灾 (点击右下角的太阳图播放视频),然后从人们自身如何预防和灾害发生前后各方应做好什么工作进行阐述。 [活动探究] 海地和直立地震比较,回答问题。 (1)智利位于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地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壳运动活跃。(板块交界处地震多发知识巩固) (2)差异:与海地相比,智利地震死亡人数少,经济损失大。 原因:智利经济发展水平高,建筑抗震系数高; 人们防震意识强,政府救灾措施得力;人口密度小; 该次地震震源较深,震中位于海洋,距离人口密集的城市较远等。(巩固灾情跟当地经济、人口密度的关联性知识点) 2.滑坡灾害 (1)定义 汶川地震引发次生灾害中有滑坡、泥石流(再次点明地质灾害间的关联性)。 再通过汶川地震后的山体滑坡图片加深印象。 (2)危害 (3)发生机制 从三个基本因素和发生条件进行解释。 [活动探究] 重庆地区已发生的577个滑坡的统计分析。 思考滑坡与降水间的关联。 (4)发生过程 通过灾前灾后坡面图片比较,得出结论:蠕动变形—>急剧滑动—>渐趋稳定 (5)防御措施 从工程措施和非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