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6488393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3 运动起来会怎样(二) 教科版

日期:2025-09-19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15次 大小:644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3,运动
  • cover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 《运动起来会怎样(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人体需要的氧气由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排出体外。 人体运动量的增加,需要血液运输更多的氧气,心脏跳动速度的增加可以加大运输血液的数量。 锻炼身体可以增强心脏的力量,有利于身体健康。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的方式了解心脏的工作强度和工作量。与同学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完成实验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人体呼吸与循环过程中,身体各个器官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合作的过程,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在人体活动过程中,当肺完成气体交换后,心脏所要完成的输送血液的功能。 教学难点:在了解心脏功能与运动特点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感受心脏工作“量”的巨大,用数字呈现出心脏繁重的工作量。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课课题《运动起来会怎样(二)》。 在我们跳动起来之后,呼吸的次数增加了,心跳的次数同时也增加了,运动与呼吸有什么关系呢?心跳为什么会加快呢? 1、学生活动:测量心跳 大家知道可以用什么方法测量到一分钟我们的心脏跳动了多少吗? 学生思考回答:触摸感觉心脏的跳动、测脉搏的跳动。 用学生已掌握的方法测量心脏的跳动,测三次,取平均值。 如果老师让大家在课堂上运动一分钟,你能想到哪些运动方式呢? 学生思考回答:做蹲起的动作、原地跑步、高抬腿等等。 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运动一分钟后,再测量一次心跳,比较一下运动前后两次数值的差异。 运动前后我们的感觉有什么不同?比较两次测量的数据,心跳的次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教学意图:让学生实际体验到科学课堂可以是轻松的、愉快的。认识到运动后心跳的次数会增加。在运动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如有的同学感觉偏累,有的同学感觉比较适中。 大家知道我们的心脏有多大?位于我们身体的什么位置吗?我们的心脏是怎样跳动的吗? 出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了解心脏的位置、大小。 2、体验活动:将手放在胸腔中部偏左侧,体会一下,有什么感觉? 思考分析:心脏跳动有什么作用? 课件展示人体的血液循环。学生观察课件分析心脏不停跳动的作用。 (二)、心跳为什么会加快: 通过观察课件的动画展示和阅读课文,了解心脏的功能和运动特点。 探究: 一天中我们的心脏大约跳动了多少次呢?用我们已经掌握的资料进行分析,估算一天中心脏大约能跳动多少次。 教学意图:让学生在了解心脏功能与运动特点的基础上,通过计算用数字呈现出心脏繁重的工作量,感受心脏工作“量”的巨大。为学生建立保护心脏健康的意识奠定认识上的基础。 (三)、体验心脏的工作: 学生分组实验。用洗耳球反复将水吸进又挤出,一分钟后,手有什么感觉?一分钟里我们挤压了多少次?分析这个实验与心脏输送血液有什么相同与不同?我们的手和洗耳球以及塑料管的作用各相当于血液循环的什么器官? 教学意图:让学生将实验与心脏的工作进行对比和联想,思考这个实验与心脏输送血液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体验心脏工作的量和疲劳程度。 (四)、心脏无时无刻地工作,它会疲劳吗? 阅读课本73页内容,了解心脏在两次跳动的间隙都有短暂的休息。 教学意图:让学生通过阅读资料了解问题的答案。 (五)、课外延伸:比较跳动一分钟后,爱运动的同学与不爱运动的同学心跳的差别。 教学意图:比较不同人心脏的健康程度。将学生对心脏活动的关注由功能发展到如何保护心脏健康的认识层面。缺乏锻炼的人,心肌不够发达,收缩和舒张的功能不强,心室每次射出的血量不够多,在进行较长时间的剧烈运动时,只有靠加快心跳次数才能勉强满足肌体的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