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骼、关节和肌肉》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骨骼、关节和肌肉》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本课的教学内容包括人体骨骼的作用、观察上肢运动和研究骨骼、关节和肌肉在运动中的协调作用三个部分,第二部分主要让学生了初步了解骨骼、关节和肌肉都参与运动,第三部分是教学的重难点,要引导学生将动态的身体活动过程分解为若干动作分别进行细致有目的的观察,深入探究运动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作用。本课既对上节课的科学概念进行深化研究,又对后面的有关运动、呼吸、消化等方面的研究做好知识铺垫。 二、学情分析:在本课的前面是《身体的结构》,学生已经能够用系统的眼光看待人体结构组成,认识到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都是不同部分之间相互联系共同协作的结果。对于骨骼的支撑、保护作用及人体的运动是由骨骼、关节和肌肉是相互协调共同完成的,学生有一定的认识,但对关节、肌肉在运动中的作用及骨骼、关节和肌肉在运动中是如何协调运动,学生还是比较模糊。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身体的肢体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合结构也会有不同。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在观察的基础上,做出上肢结构形态的观察记录,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完善。 2、 能查阅资料,了解有关上肢结构的知识,能够对照资料完善并纠正自己对人体结构的认识。 3、 能够将动态的身体活动过程分解为若干动作分别进行细致有目的的观察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能够在独立思考得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 2、 能够正确对待观察、研究中不完善的结果,善于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 教学重点: 了解在运动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运动,及身体在做不同运动的过程中,骨骼、关节和肌肉所发挥的作用。 教学难点: 用观察记录的方式记录下每一段学习中对研究议题的想法与思考过程。 教学准备: 人体基本结构图、骨骼模型等、每组学生:《骨骼、关节和肌肉》观察记录单1张。。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研究的问题 1、活动:请一位同学手臂套上纸筒,尝试吃棒棒糖。 2、交流:为什么吃不到棒棒糖? 3、提出问题:人体做各种运动需要哪些组织参与? 4、学生猜测: (二)了解人体主要骨骼名称和作用 出示人体骨骼模型及课件上人体骨骼图,认识主要骨骼名称 听录音资料,了解骨骼的作用 ⑴支撑作用;(人体的这些骨骼,构成了一个骨架,支持着我们整个身体) ⑵保护作用;(胸骨、肋骨围成胸腔,保护着内脏器官) ⑶参与运动。 (三)观察上肢的运动 找关节活动,构建关节的概念: ⑴活动要求:请两名位同学上台,一名当模特儿,另一名同学把这些关节名称的卡片贴在他身体相应的位置上。 ⑵全班活动(师说关节名称,大家活动相应关节) ⑶学生表述关节概念,了解关节有连接作用 2、探究活动一:初步感受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运动 ⑴活动一活动要求:用左手拿起放在桌上的哑铃,慢慢地移到胸前。并在运动时,仔细观察手指、手腕、手臂的变化,用右手触摸手指、手腕、手臂的不同部位。思考交流,手指、手腕、手臂做屈伸运动时,分别有哪些组织参与了活动? ⑵学生小组活动: 尝试使用不同的观察方法(有手模)来了解运动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运动。能感受到骨骼、关节、肌肉变化不同。 ⑶全班交流: ⑷小结:手、手臂的骨骼、关节和肌肉都参与运动。 ⑸看课件:引导学生观察X光下关节的结构特点,明确关节有灵活运动的特性。 3、活动二:深入感知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运动 ⑴认识肱二头肌、肱三头肌 ⑵活动二要求:在用力做屈肘、伸肘的动作时,注意用另一只手触摸肱二头肌、肱三头肌,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