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66046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上学期]

日期:2024-06-26 科目:生物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0次 大小:924642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植物,水分,吸收,利用,学期
    第 1 页 2003-10-21 高二生物教案 3.4植物对水的吸收和利用 赵占兴 第三章 生物的新陈代谢 第4节 植物对水的吸收和利用 (公开课教案) 授课班级:高二年级16———18班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水分代谢”是第二章的重点内容,它与前面所学知识如细胞成分、结构及植物根、茎、叶结构等内容联系非常紧密;也为今后学习“矿质代谢”、“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内容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 了解植物细胞的吸胀吸水;水分的运输和利用。 (2) 理解植物细胞渗透吸水的原理,水分散失的方式和意义。 (3) 通过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进一步理解渗透吸水的原理。 2、 能力目标 (1) 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验动手、类比综合的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来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习惯。 3、 情感目标: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渗透吸水的原理 教学难点: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的主要区别,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 二、教法设计: 1、 探究教学法:它由四个环节组成:(1)创设联想,提出探索问题,(2)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推理,(3)设计实验或演示其它教学媒体对学生的推理结果进行验证,(4)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探索结果。 2、 直观教学法:通过实验、图片及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3、 通过设疑引入,为讲边演示实验和动画,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设疑,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推理及综合的能力。 4、 达标检测、反馈补救法:根据教学目标编辑一些不同梯度的练习,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三、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及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导 言 问:同学们先考虑一个问题,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水往低处流” 这句话在植物体内适合吗?(在植物体内是“水往高出流” )师:在我国西双版纳有一种“望天树”高达80米左右。(观看望天树的图片)在常温常压下把水送到80米的高处,是非常困难的.但在植物体内却能轻而易举的把土壤中的水分送到80米甚至更高的顶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植物是如何吸收和利用水分的。 俗语导入创建轻松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讲述新课 第四节: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水分代谢一、分的吸收:吸水的主要部位:———根 (课件显示根尖的结构并指出吸水最活跃的部位是成熟区的表皮细胞,显示成熟区表皮细胞和分生区细胞的结构示意图)问:成熟区表皮细胞和分生区的细胞在结构有什么区别?由于两个部位的细胞结构有区别造成了其吸水的方式的不同。(二)吸水方式问:把干燥的大豆种子泡在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 (吸水膨胀)这种吸水方式叫做吸胀吸水。1、吸胀吸水:(未成熟的植物细胞)靠细胞中的亲水性物质(蛋白质、淀粉、纤维素)吸收水分。形成中央液泡的成熟细胞吸水的主要方式是渗透吸水。2、渗透吸水:(成熟的植物细胞)渗透吸水指的是通过渗透作用吸收水分的方式。什么叫渗透作用?通过渗透作用能吸收水分吗?为了说明这些问题,我们先看一个实验。(课件显示渗透实验装置,并作说明,同时介绍半透膜的特点)问:你预测一下会出现什么结果?(课件显示叶面上升情况)问:漏斗内液面为什么会上升? 问:烧杯中的水会进入长颈漏斗,长颈漏斗中的水会不会进入烧杯中?(课件演示水分子出入半透膜的过程)(1)渗透作用: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叫做渗透作用。问:长颈漏斗中的液面是否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