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6712791

八下 1.4为《诗经》谱写的歌曲《关睢》 教案

日期:2025-09-18 科目:音乐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8次 大小:857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八下,诗经,写的,歌曲,关睢,教案
  • cover
追寻失落的歌声 ――古诗词吟唱创作 教学年级:初二级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理念:开展民族音乐教育是弘扬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需要,是继承民族音乐精华的需要。中国古诗词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古诗进课堂”,通过古诗吟唱,也是更好地弘扬祖国民族文化教育一种非常好的做法,而古诗通过配上优美的旋律,更能有利于学生掌握古诗,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容,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对象分析:本班是纪律较好的初二级学生,但音乐基础参差不齐。综合素质较好,部分同学有学习乐器 的经历。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欣赏不同的诗词歌曲,感受古代音乐的不同的风格特点,燃起学生对中国古诗词的热爱。 2,知识目标:了解《诗经》的作品,《诗经》中《蒹葭》片断及其他古诗词。 3,能力目标:用不同的方法即兴创编吟唱古诗词:1)选曲套入吟唱法。2)用中国五声调式音:5 6 1 2 3创编新曲吟唱,并能即兴创编吟唱《诗经》中《蒹葭》片断及其他古诗词。 教学难点:用不同的方法即兴创编吟唱古诗词:1)选曲套入吟唱法。2)用中国五声调式音:5 6 1 2 3创编新曲吟唱,并能即兴创编吟唱《诗经》中《蒹葭》片断及其他古诗词。 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平台,钢琴,自制PowerPoint 课件幻灯片一套。 教材分析:古人吟诗作词多为咏唱,而《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本是一部歌集,后来因音调失传,才变成一部诗集。让音乐和文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即兴编曲,把古人失落的歌声追寻。让古诗吟唱走进学生的心,让他们由衷地喜欢。 教学策略:讲解、示范、讨论、创作 教学过程: 导入欣赏 播放由歌手王菲演唱的《明月几时有》的动画MTV,用学生熟悉的旋律引起学生兴趣。`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考虑到这个时期的学生非常喜欢流行时尚的音乐,用学生熟悉的流行歌曲,有趣的动画,引入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中国古诗词旧瓶装新酒的魅力。 提问1:这首歌曲的歌词选自何处,歌曲的动人之处在哪?(苏轼的《水调歌头》,歌曲的动人之处在于音乐与诗词的完美配合)。 教师:中国古诗词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古人吟诗作词多为咏唱,而古人对酒当歌的豪情仍然历历在目,但以古诗词唱曲流传至今的却少之又少。今天,让我们沿着前人的足迹,聆听远古的歌声。(打开课件1) 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诗:《送元二使之安西》就是留传至今的作品之一。(打开课件2,出示古诗,让学生吟诵,(播放古曲《阳关三叠》) 提问2: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它里面有什么内容?(古人吟诗作词多为咏唱,而《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本是一部歌集,后来因音调失传,才变成一部诗集。) 提问3:诗经最著名的诗是什么?(打开课件3、4,播放歌曲《关雎》) 教师:既然是失传的歌集,多年以来,人们一直在追寻这失落的歌声。源自《诗经》:“芳草兮凄凄,王孙兮不归”而创作的诗词《送别》,被著名的作曲家李叔同套用外国歌曲,成为今天脍炙人口的歌曲《送别》。(打开课件5、6,请一名学生在《送别》音乐伴奏中朗诵歌词。) (播放歌曲《送别》)全班一起演唱。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学生熟悉的古诗词歌曲,感受古代音乐的不同的风格特点,燃起学生对中国古诗词的热爱。 教师小结:中国古诗词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但以古诗词唱曲流传至今的却少之又少。今天,让我们把音乐和文学结合起来,沿着前人的足迹,把失落的歌声追寻,进行古诗词吟唱创作。 (打开课件7) 二、1)选曲套入创作。 选曲套入:在理解古诗文的感情基调后,选取自己熟悉的、与古诗文篇幅相近、感情基本一致的古今曲子。 教师选出学生本学期学过的古诗让学生进行即兴套入吟唱。(出示课件8) 滁州西涧 山中杂诗 韦应物 吴均 独怜幽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