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格尼 年级:七年级 课型:欣赏课 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钢琴、仿真樱花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选自于粤教版初中音乐七年级下册第6单元世界音乐之窗(之一)--亚洲音乐。本单元内容属于感受与鉴赏领域。从音乐教学层面上来说,是引导学生重点聆点亚洲有关有关国家的民族民间音乐,按照音乐文化与风格特点,我们将亚洲大体划分为五个大区域,他们分别是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从每个地区中,我们又精选出一至两个国家或地区中最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进行欣赏、介绍。 2、企望通过《亚洲音乐》亚洲部分的民族民音音乐的赏析,培养学生理解、尊重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从而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意识和价值观。 二、教学背景: 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通初中上学期的音乐学习,对以欣赏为主的音乐学习有了适应,加上小学阶段的学习,己经具备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根据欣赏课的三个阶段:审美直视阶段、审美体验阶段、审美升华阶段的发展规律,在教学过程中,特别要注重从这三个欣赏的审美发展阶段合理安排教学。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了解印度民族歌舞的特点;了解日本民族音乐独特的“都节调式” 。 2、能力目标:总结出印度音乐和日本音乐的的基本特征;能用中、日语 演唱《樱花》这首日本民歌。 3、德育目标:拓宽学生对印度、日本的了解,培养学生理解、尊重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同时也激发学生对本民族本土音乐的热爱。 四、教学重点: 1、感受、体验了解印度歌舞的独特性。 2、学习日本民歌《樱花》感受日本民歌独特的“都节调式” 。 五、教学难点: 1、印度歌舞的风格与韵味的简单评述。 2、日本音乐中“都节调式”的探究。 教学过程: 1、课前音乐《天竺少女》 2、新课导入 师生问好时,老师用印度语“namaste”(纳马斯dei)向学生问好,然后告诉学生这是印度语“你好,早安或晚安的意思” ,学生可以双手合十同样说“namaste”(纳马斯dei)回礼。师:现在我们去印度了解一下。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新的语言有新鲜感,由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印度歌舞欣赏与探究 印度简介 印度是一个神秘的国度,是世界上人种、宗教、文化和音乐方面种类最为繁杂的地区之一。请看屏幕上的一组图片(课件出示)。印度音乐,尤其是印度古典音乐与宗教、神话有密切的关系。印度的民间音乐丰富多彩,别具一格,多为歌舞形式。下面我们一起欣赏一首印度的民歌。 {设计意图}通过这些展示使学生对印度有个初步直观的感受,为后面的欣赏做铺垫。 欣赏印度民歌《流浪者之歌》 A、听歌曲,找重拍。 听时要求学生分辨歌曲节奏的重拍并跟着打出来。师:我们可以发现它每两小节有一个重拍,这是一种较简单的塔拉,塔拉是印度古典音乐的两个基本因素之一,而另一个基本因素是拉格。 印度古典音乐的两个基本因素:(课件出示) 拉格-- 一种旋律框架 塔拉-- 节奏、节拍总称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接了解塔拉,拉格和塔拉都有严格的格式,但又具有高度的弹性可以让音乐家即兴发挥。因此,对于普通中学的初一学生而言很难真正掌握理解,但又不能完全不提及,为了不把音乐课变成教授乐理知识的专业课,在这节课上对于这样重要决定印度音乐风格的因素只能简略提起,不作展开,而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多听,多欣赏,多感受。 B、跟着录音哼唱歌曲。 要求学生唱时用笔画一下它的旋律线看一下有什么特点?(波浪曲线型)哪个地方最难唱?(难唱的地方就是装饰音。印度古典名著《乐舞论》论及:“一首旋律没有了装饰,就好像夜里没有月亮,河里没有流水,树上没有花朵,妇女没有珠宝。”由此可见装饰音在印度音乐里是必不可少的。)让学生讨论发言,最后教师板书总结:印度民歌特点:迂回曲折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