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飞逝的雄鹰 教学目标: 1.欣赏《飞逝的雄鹰》,下了解印第安名族历史上感受该曲的悲壮,了解认识印第安的名族乐器芦笛。 2.能够独立击拍视唱《蝴蝶》的乐谱。 教学重难点: 能够独立歌唱《飞逝的雄鹰》《蝴蝶》。 独立击拍视唱《蝴蝶》的乐谱。 教法:以欣赏为主的唱歌课。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一、导入 教师播放《拉美文化》的视屏片段,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短片中介绍拉美是由哪三大人种相互混居,文化相互影响的?”让学生初步了解拉丁美洲音乐文化的成因是因为土著印第安人、欧洲白人和非洲黑人这三大音乐文化互相交融而形成的。然后引出本课重点学习印第安人的音乐。 二、了解土著印第安人的传统音乐 (一)读、思: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34页中“土著印第安人的传统音乐”的文字简介部分,让学生从概念声了解“土著印第安人属于亚洲蒙古人的分支”。 (二)听、思、议:展示“芦笛”图片并播放芦笛演奏的《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聆听主题。 1、思考印第安人使用的乐器“芦笛”与我国什么乐器相似?(展示排箫图片,教师归纳说明印第安人的音乐文化与中国音乐文化有一定的联系。传说一:课本34页。传说二:周灭商,武王死后,纣王的儿子武庚谋反,企图复国,周公进行了第二次东征,武庚战死,叛乱平定,殷人见复国无望,只好纷纷出逃。殷人到底逃到哪儿去了呢?有的学者认为;就是美洲。最早提出殷人东渡美洲设想的是19世纪英国翻译家梅德赫斯特。美国学者迈克尔在1968年出版的《美洲的第一个文明》中提出,奥尔梅克文明可能来自殷商。) 2、聆听旋律,选择适合的场景:(音乐形象:感觉一只雄鹰在空中盘旋、悲鸣并展翅高飞。)A大江的涌潮 B飞逝的雄鹰 (三)欣赏《飞逝的雄鹰》 1、听、写、唱:引导学生聆听《飞逝的雄鹰》,感受歌曲悲壮的赞美之情,按由低到高的顺序写出歌曲由那些音组成,并唱一唱音阶感受印第安音乐风格 6 7 1 2 3 #5 6, 6 7 1 2 3 5 6,两种调式音阶。 2、挥、唱:教师引导学生挥拍轻声学唱《飞逝的雄鹰》谱例。 3、听、议、析:再次聆听《飞逝的雄鹰》,引导学生结合乐曲情绪的变化,分析曲式结构、拍子和速度。(ABA单三部曲式,4/4拍,前两段慢,表现悲伤、怀念,第三部分速度加快,同样的音乐,速度的易同,带来的音乐的形象截然不同,代表印加精神长存。) (四)学唱玻利维亚歌曲《蝴蝶》 1、唱、挥:学唱《蝴蝶》歌谱,重点解决前八后十六的附点节奏,要求学生边唱谱边挥拍。 2、读:按节奏朗读歌词,教师注意一音对多字的教唱。 一音对多字:6 6 6 |6 6 6 6(前十六后八的唱法) 莫伦拉 达 莫伦拉 达 3、听、唱、动:教师引导学生聆听感受歌曲带有舞蹈性的风格特征,然后跟随伴奏音频有感情歌唱,并在歌曲中部歌曲“拍拍双手”和“踢踢双脚”后的间奏音乐出现的地方加进击掌节奏“X X X” “X X X”。(风格模仿和增加学习兴趣) 4、听、欣赏原文演唱的《蝴蝶》再次感受印第安音乐风格。 三、教学反思 初步认识拉丁美洲的土著印第安音乐,同学们都有点陌生,但学习能力较强,很快就学会了郑两首歌曲,整体表现不错。同时也展现出对拉丁美洲音乐的浓厚兴趣。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