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天的故事》 教学目标: 1、通过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受祖国建设突飞猛进的步伐,体验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从而在内心中拥护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坚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信念。 2、通过观察身边的生活,采集相关资料,比较今昔变化,形成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和正确处理社会信息的能力。 3、知道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人民开始了伟大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迎来了“春天”。了解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大致进程。 教学重点和难点: 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给我国的带来的巨大变化。 课前准备: 教师创建供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内容框架,学生分组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讲述《春天的故事》创作背景: 1979年春天,邓小平在深圳勾画出了一幅改革开放的蓝图;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巡,开拓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1994年,又一个春天,三位投身特区的艺术工作者,有感于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了一首感人至深的歌《春天的故事》,他们用歌声记下了深圳乃至整个中国的变化。 二、小组学习 观看邓小平南巡的视频,结合同学们搜集的资料进行综合整理。 三、小组展示 第一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内容,重要意义。 课文第一句话直接点名了题目,大家读一读。从这段话中,你明白了题目中的春天指什么?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全国迎来了一个经济建设的美好春天?我们就要来了解一下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学生介绍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设计意图:揭开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引起学生对这段历史的注意,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第二组:介绍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小岗惊雷。 1、由学生讲故事:小岗平地起惊雷。 2、师小结: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人(特别是邓小平)大胆的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决定,在农村,首先得到肯定的重大改革就是———实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样大大地提高了农民生产劳动的积极性,粮食生产量大大提高,解决了我们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 第三小组:介绍中国沿海开设经济特区———深圳巨变。 在农村是如此,在沿海地区呢?又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发生呢?欣赏歌曲《春天的故事》。 歌里面提到了一位老人,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知道他是谁吗?(简单介绍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 歌曲质疑:也许大家会问:“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写下了什么“诗篇”? 师引:在邓小平的指导下,深圳便成为了当时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块试验田。 观看记录片:1992邓小平南巡讲话。 第四组:介绍经济特区的概念及我国最早开放的四个经济特区及14个沿海城市。 生:深圳成为我国最早进行改革开放的经济特区,那么大家知道什么叫经济特区吗?(介绍经济特区的概念) 生:我国生产力不发达,经济落后的原因之一,是长期实行封闭政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方针,开始向对外开放转变。1980年8月,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的设立揭开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帷幕。 生:经过几年的努力,特区发展十分迅速。中共中央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在地图上指出后来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要求这些地区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大力发展出口产品,增加创汇能力;努力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动全国科技进步,为国内市场提供更多的优质产品,为国家积累更多的资金。 第五组:从衣、食、住、行的今昔对比中感受改革开放为中国带来的美好春天。小组成员分别从衣、食、住、行、通讯方式等方面为大家介绍今昔差距,使大家感受改革开放为我们生活带来的巨变。 【设计意图:从方方面面的“新”“旧”对比中,使同学们感受到改革开放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变,从而认识到改革开放决策的正确性,在内心拥护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