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733176

苏科版八上物理 4.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案

日期:2024-06-16 科目:物理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80次 大小:1406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苏科版,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 cover
课 题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习的兴趣; 2.通过探究活动,获得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会用观察、比较、列表的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对科学的兴趣,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拉近生活、社会、科技与物理的距离; 2.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3.渗透科学、技术、社会(STS)教学的指导思想。 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前面几节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区分实像和虚像,知道了照相机,投影机,放大镜都运用了凸透镜使物体成像原理,对探索凸透镜成像规律有 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已具备了一定的 观察、实验和分析归纳能力,但是对像的放大、缩小,虚、实还处于不解状态,只有通过实验,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去探究、交流和思 考,才能完成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认识。才能引 发他们乐于探索日常和自然现象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重难点 掌握科学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探究的方法。 教学过程 (包含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技术应用等)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体现“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这一教学理念,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从中找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 【教学准备】 凸透镜、光屏、蜡烛、火柴、放大镜、刻度尺、小水电筒、金鱼缸、小金鱼1条、水。 【教学过程】 一、创设物理情景进行猜想,引入新课 观察现象:我们通过金鱼缸的侧壁来观察缸中游动的小金鱼,会看到什么现象? 学生观察后会回答:由于金鱼缸和水组成了一个放大镜,所以看到的小金鱼比实际的放大了。 提出问题:隔着放大镜看物体,物体总是放大的吗? 学生实验,观察现象后回答:不是。物体有时会放大,有时又会变小,像还会由正立变倒立。 从前面我们的学习中知道: 1.照相机照相时,物体离照相镜头比较远,成的是缩小,倒立的实像。 2.投影仪投影胶片时,物体离投影仪比较近,成的是缩小,倒立的实像。 3.放大镜看物体时,物体离放大镜很近,成的是放大、正立的虚像。 启发学生猜想:凸透镜所成的像可能与物体距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那么凸透镜能够成像,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和规律呢?我们这节课就用实验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实验探究 (一)课题板书: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同学们用桌上准备好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 实验准备: 1.测定凸透镜的焦距f并做好记录。 方法:平行光聚焦法,小手电筒代替平行光源。 2.指导学生将实验器材按如图所示摆放。 要求:将凸透镜、蜡烛、光屏放在同一直线上。 调整凸透镜、蜡烛、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3.提出问题,进行探讨: 如何使物体所成的像呈现于光屏上? 学生思考会回答:调整物体,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 实验过程中应记录哪些现象和数据。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距),像的大小,倒立或正立,像的虚、实。 实验要求: 1.态度认真,一丝不苟。 2.光屏上的像一定要明亮,清晰。 3.多次进行测量,仔细观察,做好记录进行实验。 学生每2人一组按如下步骤进行实验探究: 1.把蜡烛放在较远处,使物距u>2f,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测出物距和像距u(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2.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使物距在2f和f之间,即2f>u>f,重复以上操作,进行观察和测量。 3.继续移近蜡烛,使物距u<f,在屏上还能得到蜡烛的像吗?怎样才能观察到蜡烛的像?是虚像还是实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测出物距,估测出像距。 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