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6752613

5泥土的歌(二) 教案

日期:2025-05-12 科目:音乐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2次 大小:948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泥土,教案
  • cover
泥土的歌(二)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聆听《丢丢铜仔》,初步感知这首民歌的风格与韵味。 2、能够用明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台湾民歌《丢丢铜仔》(合唱),体验与同学合作演唱的乐趣。 教学重点 欣赏并演唱《丢丢铜仔》,初步体会小调的风格和韵味。 教学难点 分声部演唱《丢丢铜仔》,并有机地融合本歌的背景音响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语:同学们,欢迎大家来到台湾,现在我们搭乘前往台湾宜兰的火车,去欣赏宜兰小调独特的风格与韵味,为了更好地感受宜兰小调的魅力,现在我们来学几句客家话吧! 教师播放歌曲《丢丢铜仔》作为音乐背景。老师教学生“火车行到磅孔内、磅孔的水滴落来”的客家方言。 设计意图:老师扮演“导游”,学生扮演乘坐火车在台湾观光的“游客”,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客家方言,为后面歌曲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新歌学唱《丢丢铜仔》 1、听赏《丢丢铜仔》。 2、老师简介《丢丢铜仔》的由来。 3、老师引导学生找出歌曲中的衬词,并按照歌曲的节奏朗读歌曲中的衬词。 设计意图:了解歌曲的创作由来,朗读歌曲中独具地方色彩的衬词,让学生体会民歌的地域性,为进一步体会台湾小调的韵味作铺垫。 4、老师请学生对比欣赏带下滑音和不带下滑音的音乐片段,并学唱带下滑音的音乐片段。 5、老师带领学生学唱歌曲第一部分,学生随乐演唱第一部分,找出并突破歌曲中的难点。(注意提醒学生演唱的声音要轻巧而富有情趣。) 6、学唱歌曲第二部分,唱会二声部轮唱,为了将背景音响材料与二部轮唱有机组合在一起,老师可先设计“一辆火车向前行驶”的场景,引导学生双手握拳作抓火车方向盘状, 模仿开火车的律动如X X X X……然后将背景音响材料与二部轮唱有机组合起来进行练习。 克特克 特 (注意提醒学生声音要求短促清晰而富有弹性。) 7、歌曲的完整表现。 (1)老师引导学生探讨、设计一个火车由“远———近———远”行驶的场景,模仿火车由远及近、穿过隧道、渐行渐远的声音效果,并反复练习。 (2)老师引导学生,以“领———合”的方式将歌曲完整地表现,老师使用打击乐器加入学生合唱中,为歌曲添加趣味,体会歌唱合作的愉快。 (三)探究 对比欣赏卓依婷和龚琳娜演唱的《丢丢铜仔》,引导学生探讨两种演唱各有什么异同和特点。 (四)布置作业 结束语:今天我们学习《丢丢铜仔》只是民间小调中一首代表,请大家课后查找小调的起源及特点,练习用竖笛吹奏福建民歌《采茶灯》。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欣赏本课中六首不同地域的民间小调,能随乐哼唱,并能富有感情地背唱《月儿弯弯照九州》,尝试用竖笛吹奏《采茶灯》。 2、能对本课学习的民间小调的风格和特征进行简单的描述,并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调的基本特征。 3、尝试用民歌中常用的“同头换尾”的创作方式,编创2—4小节旋律。 教学重点 体会并总结小调的特点及民歌创作实践。 教学难点 创作实践———同头换尾”。 教学过程 (一)各地小调赏析 听赏采茶歌舞———《采茶灯》《采茶调》,老师结合各地采茶的风光图片,向学生简介茶文化,并引出采茶劳动中产生的艺术形式———采茶歌舞。 1、欣赏福建民歌《采茶灯》。 (1)听赏器乐作品《采茶灯》,引导学生探讨作品的音乐特点。 (2)对比欣赏歌曲《采茶灯》,讨论器乐作品《采茶灯》与歌曲《采茶灯》的关系,并随乐跟唱歌曲。 (3)学生用竖笛吹奏《采茶灯》。 2、欣赏《采茶调》 (1)听赏老师范唱云南民歌《采茶调》。 (2)老师引导学生探讨:这首《采茶调》与《采茶灯》在旋律、音调及风格上有什么区别? (3)老师引导学生学习采茶舞的律动。(此处老师提示学生采茶时手指的形状,再示范舞蹈手型及手臂的动作。) (4)学生随乐表演采茶舞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