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777199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 《沁园春· 长沙》 教案

日期:2024-04-3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66次 大小:2509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人教,语文,必修,沁园春· 长沙,教案
  • cover
《沁园春· 长沙》公开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培养学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三、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描绘的意境不同于古人悲秋的意境。 四、教法学法:诵读、探究法 ;诵读、合作探究、感悟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步入高中风华正茂的年轻学子,应当树立远大理想,心怀天下。今天,我们来看一代伟人毛泽东年轻时的理想抱负。“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小时候的一首《立志》诗可见他抱负远大。毛泽东年轻时求学长沙,后再经过长沙,故地重游,回忆往事,以“沁园春”为词牌,作下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集中体现了毛泽东年轻时理想与抱负的诗作———《沁园春·长沙》。 (二)回顾自主学习的相关导学案知识点 ??(1)走近作者: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人政治家、革命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哲人、诗人,他在生活的各个时期都有诗作,或怀古或咏物,展现那风起云涌、瞬息万变的世界。著名诗人臧克家曾说过:"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2)了解背景   片段一:毛泽东(1893-1976)政治家、革命家、诗人。1910年毛泽东离开韶山投考湘乡县东山小学。在回答《言志》作文时,他写下了《咏蛙》诗:“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这充分表达了少年毛泽东的宏大抱负。 片段二:这首诗写于1925年,当时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当年10月毛泽东离开韶山前往广州,途径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往昔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3)词的有关知识 1、“词”这种文学式样兴起于 五代??? ,这种格式成形于唐 ,盛行于?? 宋? ;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每首词遵循一种格式,叫 词牌,这首词的“沁园春”就是词牌名;因为句子长短不齐,又称 长短句;按其篇幅的长短,可分为 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 长调三种;按其风格的不同,可分为? 婉约派和 豪放 派两种。 2、词,又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标题。 (三)、诵读 (1)、个别学生诵读 (2)、学生集体诵读 (3)、指导诵读。 诗是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抒发感情也有蓄势的前提,描绘景物也有叙述的语气,我们应根据诗歌感情的发展,把上片用平和舒缓的语气读出来,这样才能体会诗歌的音乐美,为了使他们体会到这一点,教师范读上片。听过老师的范读,使学生认识到,原来读诗也要根据作者感情的发展。学生明白后再带着感情集体朗读课文。 (四)合作探究 (学生分组讨论) 研讨课文 研讨上片: (1)、作者独立于江边看到那些景物? (在处理这个问题时顺便让学生品味“击和翔”这两个字用的妙处) (2)、这些景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绘的? (3)、通过这些景物描绘了什么样的意境? (4)、为什么描绘的意境与古人悲秋的意境不同呢? 采用诱思探究法: 这个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第一步可引用王国维的话:“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是为了更好的抒情,那么写壮景是为了抒什么情呢?就会有学生知道写壮景是为了抒豪情。他们明白这一点之后,进行第二步:引领他们回顾以前学过的有关古人悲秋的作品,使他们明白悲是有原由的,古代文人或官场失意,或政治上不得志,他们用悲凉之情去观眼前之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